基本特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由人员构成,发展出一种精细的结构。
2. 系统观点。
1) 系统:一组相互关联和依赖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
某个部分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其他部分。
封闭系统:不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2) 将组织称为系统时,是指开放系统,认为组织是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靠所处的环境,从中获取基本的输入,再将其转换为输出分配到环境中。
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过程: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和活动。
协调:区分了管理与非管理岗位。
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正确的做事&做事方式)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成其目标。
做正确的事&涉及结果)
1. 定义: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
2. 传统结构:
基层管理者: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或向顾客提供服务。
中层管理者: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和目标,从而影响整个组织。
计划: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开发计划和协调活动
组织:安排工作,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领导:知道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以任何方式处理雇员行为。
控制:监控评估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
人际关系角色: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的角色。
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
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
概念技能: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
将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想组织如何适应广泛的外部环境。
1. 科学管理。
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工作的“最佳方法”,提高生产率和改进生产效率。
四条管理原则。
a) 为每项工作的每一组成要素开发一种科学方法,以代替陈旧的经验方法
b) 科学地挑选、培训、教育、培养工人。
c) 与工人合作,确保所有工作都以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完成。
d) 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尽量相等地划分工作和职责,管理者承担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
2. separation of plan and execution
微观:服务标准化
宏观:流程分析再造
优点:极高效率。
缺点:工作单调枯燥,员工压力大,劳工关系冲突,丧失创造力,易被替代。
3.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1) 亨利·法约尔:将管理描述成为一组普遍的职能(polc)
14 条管理原则。
2)马克斯·韦伯——官僚行政组织(理想型科层制)
劳动分工:工作被分为简单的、程序化的、定义清晰的任务。
权利等级:将各种职位组织成某种等级制度,清晰的指挥链。
正式的筛选:根据技术资格甄选人员。
正式的规章制度:成文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运行程序。
非个人性:规章制度不因人而异。
职业导向:专业的管理人员而非单纯的所有者。
1. 早期——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应该对人进行适当管理。
成为管理实践的基础,包括雇员的甄选程序、激励计划、工作团队,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管理技术。
2. 霍桑研究
结果:照明强度与群体生产率不直接相关。
elton mayo工作设计研究:社会规范或者小组的标准是对个人工作行为的更关键的决定因素。
显著影响管理界对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所持的看法(雇员与机器没什么太大差别),从而管理时强调人的行为因素。
不同的组织面对不同的情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
组织规模: 规模增长,需要协调的问题数量也相应增长。
任务技术的固化程度:理性的技术要求的管理方式与客户化要求的不同。
环境的不确定性:稳定、简单vs动态、复杂。
个体差异:个体在愿望、自主性、对模糊的承受力等方面的差异影响管理者选择激励方法、领导风格等。
1. 全球化、创业精神、对创新与弹性的需求、电子企业领域。
2. 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致力于持续改进及对顾客需求和期望做出快速应对的管理哲学。包括密切关注顾客,关注持续改进;强调程序;改进组织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的质量;精确的测算;员工授权。
3. 客户:与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关联的内部或外部群体。
4. 工作场所精神境界。
工人对精神境界的兴趣增长——雇员们寻求他们存在的意义、目的和归属感。
不确定性——对日益增长的工作场所精神境界的要求作出贡献的因素。
万能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承担直接责任。
当组织表现糟糕时,无论什么原因,都必须由管理者来承担责任。
管理象征论:对于组织的成败,管理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限。管理者通过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和实施其他管理行为,以便从随机的、混淆的和模糊的情况中理清头绪。
管理者影响绩效结果的能力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和制约。
1) 组织文化:
七个维度:组织成员共有的能够影响其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原则、传统和做事方式。
组织文化是种感知;描述性的;不同的个体会用相似词语来描述该组织文化。
2) 强文化:
核心价值观被组织成员广泛共享;行为与共享价值存在紧密联系。
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强于弱文化;员工对文化强烈认同,忠诚度高。
与高组织绩效紧密相连;但可能妨碍员工尝试新方法,尤其是在情况持续,快速变化时。
3) 文化的**:反映了组织创建者的愿景。
4) 员工如何学习组织文化:
故事:讲述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
仪式:对能够表达和强化组织的重要价值观和目标的行为进行多次重复。
物质符号和人工景观:设施的布局、员工的穿着等有形信息。
语言:使用语言来识别和整合一种文化的成员。
1. 识别决策问题。
问题:现状与希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必须是能够向管理者施加压力使之采取行动。
2. 确认决策标准。
3. 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以便正确地规定它们的优先次序。
4. 开发备选方案:列出可供选择的能够解决决策所面对的问题的方案。
5. 分析备选方案:每种方案与决策标准进行比较。
6. 选择备选方案。
7. 实施备选方案:将决策传递给有关人员和部门,要求其对结果作出承诺。
8. 评估决策的结果: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
1. 理性假设:管理者会理性决策,现实很少满足。
决策者会完全客观、符合逻辑的;有清晰具体的目标;
始终如一地选择最有可能实现该目标的备选方案。
作出的决策符合组织的最佳利益;面临的问题是清晰明确的。
2. 有限理性:管理者会理性制定决策,但这种理性被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限制。
产生原因:环境复杂,模糊、不一致的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信息。
人们的解释不同(经历经验、身份角色、利益等)
私有利益(组织作为政治联合体);时间压力;注意力分配。
制定的是满意的,而不是最优化的。
3. 直觉决策:凭借经验、感觉和积累的判断力制定决策。
基于经验、价值观或道德、认知(技能、知识、训练)
潜意识的心理过程。
影响发动的决策(感觉或情绪)
4. 循证管理:系统地使用可获得的最佳证据来改进管理行为和实践。
基本要素:决策者的专长和判断;决策者已经予以评估的外部因素。
该决策利益相关者意见、偏好、价值观;相关组织(内部)因素。
1. 决策的类型。
1) 结构化问题:直截了当、习以为常、容易定义。
程序化决策:通过某种例行方法来作出一项重复性决策。
管理者不需要费心费力地完成整个决策过程,依赖以下任一程序化决策:
程序:管理者用来应对结构化的问题的一系列连续步骤。
规则:告诉管理者能或不能做什么的明确声明。
政策:制定决策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2) 开放式问题:崭新的、不同寻常的、相关信息模糊或不完整的。
非程序化决策:独特的、非重**生的、涉及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
现实中,很少哪个管理决策是完全程序化的或是完全非程序化的。
2. 决策制定的条件。
理想情况——确定性:每一种方案结果已知。
风险:能够估计某些特定结果的可能性。
不确定性:不能肯定结果,甚至无法做出合理的可能性估计。
3. 决策者的心理定位:
最大最大化:乐观(最大化最大可能的收益)
最大最小化:悲观(最大化最小可能收益)
最小最大化:最小化其最大遗憾。
1. 两个维度:
思维方式:从“理性”到“直觉”的变化。
对模糊的承受力:从“需要一致性”到“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的想法”的变化
命令型(快速、有效率、有逻辑性)
分析型(仔细,能适应或处理新的情况)
概念型(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案)
施工组织与管理笔记
1绪论。1.1工程建设程序 从项目计划决策 竣工验收到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 1 项目建议书 推荐一个拟建项目的初步说明,论述它建设的必要性 条件的可行性和获利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工作 报批。2 可行性研究 对建设项目在技术 经济上是否可行作深入论证,为项目决策提供...
组织与组织绩效管理
主讲 林安。背景。战略层层分解到各个组织,组织管理是确保流程顺畅的前提,组织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落地的基本保障。本课程采用了国际上广泛认同的组织与组织绩效管理方 同时,重点参考了华为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本方法,加上讨论 案例与 分享,系统 生动 由浅入深地阐述了组织与组织绩效管理的内容,使企业能够充分...
行政组织1 6章笔记
第一章绪论。领会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什么作用?识记 在词源上,中文的 组织 指的是什么?200810单选 识记 组织的含义是什么?识记 广义的行政组织含义是什么?识记 简述狭义的行政组织的内涵?识记 河南省人民 是否属于狭义行政组织?201101单选 领会 简述行政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