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晔。修辞文论 1
古代汉语知识 19
文字学 19
训诂学 30
音韵学 32
词学 42字典辞书 44
古籍版本学 48
典籍及文献 52
目录学 60
第一、 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二、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
“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的**。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和研究。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
20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2023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三、修辞格。
1、 比喻,2、比拟, 3、借代, 4、夸张,5、双关,6、仿词,7、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例如: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张洁《拣麦穗》)
照部队规定,当战士的是不准谈“个人问题”的。(徐怀中《西线轶事》)
8、对偶, 9、排比,
10、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
在北国,除泰山、华山这些早已名闻中外,还有许多等待人们去发现、去观赏、去利用的风景区。(王朝闻《北武当游》)
11、反复。
12、顶真。
顶真也叫蝉联、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首尾相重合,形式上成为一种链式的结构,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
例如:例1: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果。
13、回环。
回环也叫回文,这种修辞格的前后两句话中后一句话是前句话的倒叙排列形式。
例如:例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例2: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3: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14、对比。
15、映衬。
映衬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例如:
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呻吟,一声惨似一声!我黑暗中坐在火炉畔,望着药壶的蒸汽而沉思。 (石评梅《雪夜》)
16、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例如: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17、通感。
18、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警策可分为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
例如: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
先秦修辞学
修辞活动存在于交际过程之中。写说者运用言辞或文辞,通过种种表达手法,抒情达意,传递信息,作用于听读者,这只是交际过程中的一半。听读者收到言语表达的信息后,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甚至通过联想、想象予以正确理解、鉴赏,或者做出反映,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
因而写说者与听该者是修辞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写说者如何善于运用修辞现象,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这是修辞学应该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听读者如何通过修辞现象、修辞方式,正确理解写说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也是修辞学应该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
先秦时期虽无修辞学的概念,但在交际活动的实践中,人们却也注意到听读者一方如何正确理解对方运用言语艺术的问题。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观成。
孟子很重视“知言”,即如何正确理解对方的言辞、文辞问题。他由于善养“浩然之气”而具备了这种“知言”的长比所以曾自朗为“我知言”。⑨他的所谓“知言”,就是“破辞知其历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够通过那些片面的言辞知道对方思想上的掩蔽之处,通过那些过分的言辞知道对方思想上的沉溺之处,通过那些不合正道的言辞知道对方思想上的叛离之处;通过那些闪烁不定的言辞知道对方思想上的理屈之处。这也可以说是孟子对“知言”提出的要求。这种观点在《周易·系辞下》中亦有记载: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考其辞枝,古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即,背叛自己诺言的入,其言辞乖张诡秘;思想不明确的人,其言辞含混模巩性情温和的人言语不多;性格急躁的人,说话罗嗦,心怀鬼胎、想害人的人,言辞虚浮不实;带着失职心理觉内疚的人,言辞缺乏力量。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言辞、文辞呢?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
先看“以意逆志”说。孟子主张分析诗时,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而曲解其辞句,不能局限于辞句的表面意义而歪曲丁作品的原意,即“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应该“以意逆志”,从整个诗篇的意义来探索作者的意旨。
再看“知入论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⑨盂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对作者的生活、思想,对作者所处的环境、时代都要有历了解,以便根据具体作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这是“以意逆志”原则的基础。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原则是正确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汉代经学家乡运用这些原则,只可惜有的只是片面理解了孟子的原意,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之处。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的有些章节也继承了“以意逆志”的原则。
宋代魏了翁在《攻槐楼宣献公文集序》中赞同孟子和《周易》的观点:“今之文古所谓辞也。古者即辞以知心故,即其或惭,或枝、或游、或屈,而知其疑叛,知其诬善与失守叶;即其或破、或淫、或邪、或遁,而勿其蔽陷、知其离且穷也。
”清代吴淇、恽敬亦具体阐述了这些原则。王国维也称赞孟子的原则为“善哉”并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汉人传诗,皆用此法,故四家诗皆有序。序者,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也。……及北海郑君出,乃专用孟子之法以治诗。
其于诗也,有谱有笺。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世也;笺也者,所以迎古人之志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辩和游说艺术的理论,不但已经涉及到对修辞功用的认识问题,而且已注意到如何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地进行语言修期不仅考虑到写说者本身的因素,还注意到听、读者的种种心理状态。其**的广泛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为后世的修辞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一、诸子论“譬”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较早谈到比喻的是孔子,他在论及“仁”时曾说过:“能近取譬”(《论语·雍也》)朱熹注曰;“譬,喻也。……近取诸身,以已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
但再追溯起来,《诗经》中就已出现过“取譬不远,昊天不忒”的诗句,可见那时人们已开始重视“取譬”。
墨子在总结论辩的方法时,给比喻下了定义:“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举也物”的“也”字,王引之云:“也与他同”。
墨子指出比喻是用他事物来说明此事理的方法,并揭示出比喻具有“明之”.即说明的作用。墨子和其他诸子一样,也是善于运用比喻的能手。他常以人们熟知常见的事物或寓言作譬,来宣传自己的观点。
苟于在谈到论辩的语言艺术时也提到比喻:“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苟子·非相》)也强调比喻的说明作用,认为谈话时适用比喻可以说明道理,收到良好的效果,观点和墨子相同。
名家代表惠施,也是一位辩才犀利,善用比喻的论辩家。他进一步指出比喻是用已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理。比喻的目的是使对方明白易懂。
先秦诸子关于比喻的论说,为后世的比喻理论奠立了基础。汉代郑玄的“比者,比方于物也”,王符的“夫譬喻者,生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以及梁代刘勰的比喻理论等,都与此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
这些阐述,一直为后人所采用。
二、孟子、庄子论夸饰。
夸饰的修辞现象,自古就有。正如刘勰所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
庄子》一书个虽有“曼衍其辞”的话,但并投有说下去。对后世有影响的要算孟子。《孟子·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字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他要求对诗中的夸张辞,不拘泥于辞句的表面涵义而歪曲作品原意,而要根据诗篇的整体,去探索作者的意图。所以,虽然孟子并末提出“夸张”一词,但他对这一手法的意见是正确的。
他的这一观点至今仍为人们所采用。如唐钺《修辞格》、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等都继承了这一观点。
三、庄子论“重言”
庄子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总结了“引用”这一修辞方式,并称之为“重言”。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认作是引用论的先声。他在《寓言篇》中说:
“直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嗜艾。”可见所谓“重言”,就是一种引用权威、长者的成说来证实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
它相当于现代修辞学中的“引用”辞格。还从理论上总结了“重言”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目的,为后人做出了贡献。指出“重言”由于用了权威长者的“体多真实”的成说,故而具有使人信以为真,加强语言说服力的作用。
四、墨子论“侔”
古代汉语复习
二 句子翻译 1.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古代汉语复习
1.假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 词 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 一个 同音字 来寄托这个 词 的意义。许慎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难 原是鸟名,借为 艰难 之难。2.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
古代汉语复习
一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二 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今文字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六书 象形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