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教案

发布 2021-05-20 14:19:28 阅读 9963

二0一三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

姓名汤关飞。

起止日期 2024年2月---2024年6月。

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备课检查情况表。

授课计划。4)单元目标及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单元概述。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册教材中,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

本单元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粒子的领域。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这个角度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现象。

如常见的固体物质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蚜虫等小的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一些藻类植物、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细菌菌落,等等。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结构、科学发展史等。但教学的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开了一个头,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主要教学活动有以下内容:

第一课——放大镜。放大镜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学生在以前动植物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制放大镜,激发学生用观察工具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第二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过两个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大致估算方法,进而**放大镜的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在了解放大镜放大倍数的规律之后,再尝试着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来观察周围的物体。

第。三、四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放大镜下的晶体。昆虫和晶体的观察,单单用肉眼,能够获得的信息量比较少,于是教材把引导学生把昆虫和晶体“带”到放大镜下,拓展学生对昆虫和晶体的认知需求和**兴趣。

第五课——怎样放的更大。这个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想把放大镜下的物体放得更大”的需求,是对前面教材内容的延伸,即让学生**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历史,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懈的追求、探索精神。

第。六、七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和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用显微镜观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观察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并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科学展示会的形式相互进行交流。

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通过间接的了解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在医疗、食品、农业等方面的活动和成果,直接的尝试用酵母菌发面的实验,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对微小世界研究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由此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立志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以上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用放大镜观察和用显微镜观察。放大镜下的主要观察对象是昆虫世界、晶体世界。显微镜下观察的主要是生命世界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生物的细胞是怎样的,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发绿,等等。

单元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晶体等身边物质的兴趣,激发他们了解微小世界的热情。

2.在用观察工具观察、欣赏周围物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3.激发学生对科学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热情。

4.体会到技术的发展给学习研究带来的便利、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

1. 能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物体。

2. 能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放大镜和显微镜。

3. 能用图的形式记录记录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图象。

4. 培养独立**微小世界的能力(**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和交流)和整理、归类相关主题资料的能力。

5. 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显微镜是由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

2. 知道计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简易方法以及放大倍数跟镜面凸度的关系。

3. 了解有关昆虫、晶体的知识。

4.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活动和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单元计划。实验安排:

1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2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放大镜观察蚜虫。

3放大镜观察实验、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制作食盐晶体。

4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5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洋葱皮表皮细胞切片。

6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切片。

7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放大镜。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六下科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 我在成长。教学目标1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2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 体重曲线图3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1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3 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

六下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2.悄悄发生的变化。3.人生之旅。4.踏上健康之路。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 生物的遗传现象。一 导。1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 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

六下科学教案

六下 科学 教案。一 学生情况分析。我是从本学期开始任教这个班的科学,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上看,他们有一定的提高。他们活泼好动,对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这给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对于动手实验,他们还不够积极,这样对于学科学来说很不利,应该着重培养。这一学期是他们学习小学科学的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