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1复习提纲

发布 2021-05-18 21:49:28 阅读 9142

麦芽糖→2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

另: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的鉴定: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 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二、脂质。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功能: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4、 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氨基酸结构通式::

氨基酸的判断: 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

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4.计算: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 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5.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注意有关蛋白质的功能及举例)

6.蛋白质鉴定: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四、核酸。1、元素组成: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2、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4、生理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

低倍镜→标本移至**→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

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2.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

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有关。

小结: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3)核仁:在细胞有丝**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 atp和酶。

一、atp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是太阳能。

2、结构。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团;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酶。atpadp+pi+能量。

注: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必修1复习提纲

必修一回扣教材提纲。第一章 集合 1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具有性,性和性。2 常用符号及其适用范围 用于与之间,而 应用于与之间。与 的区别在于。自然数集记作 正整数集记作 整数集记作 有理数集记作 实数集记作空集记作 3 常用的集合表示方法有。4 对于两个集合a和 b,如果就...

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 人教版 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的类型有等。2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3 请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4 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5 请用图示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并标出小行星带的位置。6 八大行星...

数学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数学必修1 复习提纲。一 集合。1 集合的概念描述 集合的元素具有 性 性和 性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2 常用数集的符号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3 表示集合有两种方法 法和 法 法就是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 号 起来 法是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