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发布 2021-05-18 22:21:28 阅读 8347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太阳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地球存在生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地球内部水汽溢出形成水圈。

附: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

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h核聚变成he,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重点: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

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经。

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5、国际日期变更线: 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6、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7、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8、黄赤交角:①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

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1.4地球的结构。

1、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矿物:岩石构成的最基本单元。

2、岩浆岩:有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两种形式,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和外力作用(太阳能(主要)、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3、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成因:板块张裂);

海沟和造山带(成因:板块碰撞挤压)

巨大的褶皱山(成因: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2.3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c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1、热力环流:根本原因:地面间冷热不均。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①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②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4、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5、★★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6、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7、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8、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9、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四、五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 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华北、东北多雨;九月: 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 大陆雨季结束。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一 宇宙。定义 宇 是无限的空间,宙 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特性物质性 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 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分类 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星云 恒星 行星。卫星 彗星 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 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各行星中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又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2.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条件 适宜的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自转周期不长 地表温度适宜,有液态水。体积质量适中 吸引保存大气。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行星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p21 22 1 波的概念 类型,纵波与横波的异同点。2 波显示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平均深度17km,大陆部分33km 与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km处 横波与纵波的变化。图1.25 3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 地幔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