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发布 2022-07-02 18:11:28 阅读 6480

第一章行星地球。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由高到低)

河外星系天体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

2)八大行星由近到远水金地火(类地),木土(巨),天王、海王(远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地球自身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 质量、体积适中),液态水条件(原始海洋形成,温度适宜)即具备温度 、 大气 、 水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能量的**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影响因素:纬度、海拔、天气状况。(纬度低,海拔高,天气晴朗)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重庆)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日冕出现太阳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扰动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极地出现极光 、 产生自然灾害(**、水旱灾害等) 。

3、(1)比较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昼夜现象: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圈)。此线太阳高度是_0_度。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是90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由昼入夜为昏线 。由夜入昼为晨线。

(3)时间计算:东边早,西边晚,东加西减 。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每差15度,相差1小时。

时区: 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东12区最早,西12区最晚。

日界线两侧时间相同,日期相差1天。从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要减1天,从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要加1天。

区时:各时区的都以本区的**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北京时间为东8区,采用120°e的时间。(悉尼:

东十区,东京:东九区,雅典:东二区,伦敦:

中时区,里约热内卢:西三区,纽约:西五区,旧金山:

西八区)。

区时计算公式:所求时=已知时±(东加西减)时差(同侧减,异侧加)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黄赤交角为 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运动。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8)北半球春分--秋分:昼长夜短;秋分--春分:昼短夜长。夏至-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夏至:昼渐长夜渐短。

9)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夏季: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冬季相反。

气候划分 月为春季月为夏季月为秋季月为冬季。

4、(1)**波分为纵波、横波,纵波快,横波慢,纵波可在固液气三态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先感受纵波)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33千米、2900千米。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莫霍界面:

横波、纵波都加快;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减慢。

(3)地壳:莫霍面以上,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壳大陆厚(高原、山地厚,平原、薄),海洋薄,4)岩石圈包括地壳 、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可能为岩浆发源地。

(5)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补充:5、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6、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计算楼距。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楼距l=楼高h*coth

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热水器角度+正午太阳高度=90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2)多云白天气温不太高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吸收、反射、散射)作用有关,多云夜晚气温不太低与大气的保温(大气逆辐射)作用有关。昼夜皆晴,昼夜温差大;昼夜皆阴,昼夜温差小。陆地比海洋温差大。

3)大气运动能量**:太阳辐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热量差异。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4)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的差异

垂直方向规律:热的地方上升(运动),地面形成低压(阴雨天气)。冷的地方下沉 (运动), 地面形成高压(晴朗天气)。

等压面上凸:高压;等压面下凹:低压。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5)海陆风:白天海风,晚上陆风。山谷风:白天谷风,晚上山风。城市热岛环流:地面风从郊区流向城市。

6)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理想状态下:风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大气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7)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风力(正比);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影响风向、风力(反比)

8)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相邻等压线差值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2、(1)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单圈热力环流形成条件: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高低纬受热不均。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 地表均匀、地转偏向力,高低纬受热不均。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压带(动力,下沉气流,干热)-赤道低压带(热力,上升气流,湿热):信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干热)

中纬环流: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上升气流,温湿):西风带(风向: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温湿)

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热力,下沉气流,干冷)-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风向: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干冷)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成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 ,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大陆形成冷高压。

名称: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风向:冬季西北风(干冷),夏季东南风(湿热)。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东北风(暖干),夏季西南风(湿热)。 成因:

冬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5)气候类型判断:以高定球:(最高温7月为北半球,1月为南半球;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 知识结构 二 完成天体系统关系图。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上绘出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2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3 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星 写出名称 质量最大的是星 写出字母 4 小行星带位于星和星之间 写出名称 5 地球存在生...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判断物体是否是天体,关键在于 三看 一看它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地球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 三看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动。故待发射的宇宙飞船不是天体,已发射成功并在...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元旦作业。一 天气系统。北半球画出南半球。二 气候类型。气候要素和。形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具有双重性质。一是调整和的分布,二是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人类活动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 人为放热。三 洋流及其分布。1.1 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