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天体:宇宙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我们把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人不是天体!!!
天体系统的级别。
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冥王星等)、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星际物质组成。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八大行星轨道: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原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太阳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能量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日光城——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成都)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方式被称为太阳辐射。书p11—12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黑子变多变大的时候耀斑也频发,要办多的区域也是黑子比较集中的区域,活动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
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详见学案。地球的运动是重点自已看书、三新、学案。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对比学案**。
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时区:三新练习册。
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是昼夜)、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
地球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注意圈层的划分)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p29)
大气热力作用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太阳烤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大气的保温作用。
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热力环流(基础):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注意顺序。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圈环流(课本37页)
大气环流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单有一张学案仔细看。
锋 (注意谁推谁的问题)
气旋。详见学案)
水循环。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 知识结构 二 完成天体系统关系图。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上绘出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2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3 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星 写出名称 质量最大的是星 写出字母 4 小行星带位于星和星之间 写出名称 5 地球存在生...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判断物体是否是天体,关键在于 三看 一看它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地球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 三看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动。故待发射的宇宙飞船不是天体,已发射成功并在...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1 1 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由高到低 河外星系天体类型 星云 恒星 行星 卫星 流星 彗星等。2 八大行星由近到远水金地火 类地 木土 巨 天王 海王 远日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运动特征 同向性 自西向东 共面性 近圆性。3 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