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布 2021-05-14 00:51:28 阅读 6479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让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熟悉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前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教学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着力培养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2、全面了解和突出重点(原理和方法)结合。3、集中讲授与课后自学结合。

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4学时)

一、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各种总量决定的考察来解释经济运**况,并说明改善经济运行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思想。

2.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3. 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理论。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gdp的含义。

gdp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它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国土领域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gdp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gdp计量的是最终产品价值;(2)gdp是一定时期生产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3)gdp是流量;(4)gdp是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或**;(5)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2、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按每年名义**计量的gdp;实际gdp:按每年实际**计量的gdp。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称作gdp平减指数或gdp折算指数,反映的是一国总体物价的**程度。

3、gdp与gnp的区别和联系。

4、gdp总量和人均gdp

二)gdp的核算方法与统计实践。

1、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测定gdp。公式可写成:

gdp=居民户消费支出(c)+私人投资支出(i) +**购买支出(g)+ 国外部门支出即净出口(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gdp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

2、收入法: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创造产品从而获得的收入来核算gdp。公式可写成: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的调整。我国收入法统计的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国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增加值法:各生产部门增加值和服务部门收入的加总。在我国gdp统计范围包括农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商业、金融保险业、公共事业和居民服务业等部门。

三)国民收入核算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的五个基本总量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狭义的国民收入即要素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它们之间关系是:

ndp=gdp-折旧。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补助=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p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私人消费支出+私人储蓄=c+s

四)国民收入账户上的恒等关系。

1、两部门经济:y(国民收入)=c+i=c+s,故,i(私人投资)=s(私人储蓄)

2、三部门经济:y(国民收入)=c+i+g=c+s+t,故,i(投资)=s(私人储蓄)+(t—g)(**储蓄)

3、四部门经济:y(国民收入)=c+i+g+(x-m)=c+s+t+kr

故, i(投资)=s(私人储蓄)+(t—g)(**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应用与完善。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国民收入账户体系(sna体系)

二)sna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合理性。

1、sna体系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2、sna体系的特点:以gdp为核心指标。gdp代表了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成果,能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比较,并为制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3、国民收入账户体系与物质产品体系(mps体系)的区别。

三)sna体系的不足。

gdp没有全面反映付出的代价;没有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与效益;不能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状况;不能反映经济结构状况

四)sna体系的完善:引入“人类发展指数”指标,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

思考题:概念: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绿色gdp。

问答:1、怎样理解gdp的含义?

2、简述国内收入核算体系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在支出法和收入法中的构成。

4、图示说明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关系。

5、你对我国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何看法?

第二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4课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它着重分析说明经济社会产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决定机理。关于国民收入短期决定的理论分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涉及产品市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第二个层次是在产品市场分析基础上引入货币市场,通过讨论两大市场共同均衡说明产出的决定,称作is-lm模型;第三个层次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市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出决定,称为is-lm-bp模型;第四个层次是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引入劳动市场,通过建立总供给曲线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产出的共同决定,称作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一)均衡国民收入与有效需求。

二)萨伊定律与凯恩斯定律。

三)凯恩斯理论的中心思想:增加有效需求提高均衡国民收入。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基本假定。

资源未充分利用;**不变;利率既定,从而投资既定。

三、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消费函数。

关于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凯恩斯分析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指的就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

消费函数可用方程表示:c=α+y,其中α代表自发消费,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代表可支配收入。

二)基于消费函数的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投资和自发消费既定的情况下,两部门经济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β)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均衡国民收入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均衡国民收入越小。

三)“节约的悖论”

根据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若投资既定而资源又未充分利用,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有利于国民收入增加。如果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节约来增加财富,其结果是社会总消费减少——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从而社会财富减少。这称作“节约的悖论”

四)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因素及提高消费的途径。

收入分配状况、消费文化、消费预期、社会保障制度等。

四、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

模型分析表明,若既有总需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支出水平,能提高均衡国民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就业。

五、乘数论。

一)乘数效应原理。

总需求的任何一项变动都会带来国民收入若干倍变动,这称为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在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

二)各种乘数的比较分析。

投资乘数:ki=1/1-β

**购买乘数:kg =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平衡预算乘数:k=1,三)乘数原理的对宏观调控的启示。

1、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不断可以增加总需求进而增加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到**调控经济的效果;

2、**购买支出(消费和投资)是效果最好的调控手段。

思考题:概念:有效需求、充分就业均衡、萨伊定律、凯恩斯定律、边际消费倾向,乘数效应。

问答: 1、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和凯恩斯经济学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

3、图示说明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4、分析说明“节约的悖论”

5、我国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何在?提高消费需求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6、简述乘数效应原理及其应用。

第三讲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6学时)

一、利率与投资。

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随着投资不断增加,增加一单位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率逐渐递减。

二) 投资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三) 投资函数与投资曲线:i= e - d r

二、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一)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的含义。

产品市场均衡:支出与收入相等,即投资等于储蓄,i=s

is曲线:一条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线。

二)is曲线推导。

三)is曲线的变化。

1、is曲线斜率的变化。

2、is曲线的移动。

3、基于is曲线变化分析的增加国民收入途径。

1)降低利率改变is曲线上点的组合;(2)改变影响is曲线斜率因素使曲线平缓;(3)移动is曲线平行右移

三、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一)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的含义。

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量与货币供给量相等,即l=m

lm曲线:一条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线。

二)利率的决定和变化。

1、流动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货币需求指的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又称“流动偏好”。货币需求源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2、货币需求函数与货币需求曲线。

l=l1(y)+l2(r)=ky-hr

3、货币市场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货币需求无限,不管增加多少货币供给,利率都不会下降。

三)lm曲线推导。

四)lm曲线的变化。

1、lm曲线斜率的变化。

2、lm曲线的移动。

四、两大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与国民收入决定。

一)两大市场同时均衡的形成。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财政政策改变is曲线,从而改变均衡收入;货币政策改变lm曲线,从而改变均衡收入。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挤出效应与财政政策的效果。

二)货币政策效果。

三)政策组合运用案例。

六、凯恩斯理论框架。

思考题。概念: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流动性陷阱、挤出效应、凯恩斯极端、古典主义极端。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杨衍江。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宏观经济学 黄亚钧主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二版。本课程的先导课程 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 会计学基础等。本课程的性质 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计划总教学时数 54节。考试方式 考试...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课程教学大纲。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 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 15003030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预修课程 微积分 微观经济学。开设部门 经贸学院。适用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 统计学。学分 3总课时 51 其中理论课时 51,实践课时 0 二 ...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杨衍江。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宏观经济学 黄亚钧主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二版。本课程的先导课程 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 会计学。基础等。本课程的性质 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计划总教学时数 54节。考试方式 考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