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歌里语言里有几种主要的修辞,诗歌修辞在提高诗歌语言表达效果和表达技巧有很大作用,本文对在古代诗歌里常出现的一些修辞手法进行简略的论述。
在诗歌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
1.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
2.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钱。(杜甫《秋雨叹》其一)
例一中的“泣涕如雨”有夸张也有比喻,但首先是比喻。《诗经》中用于说明“泣涕”的还有一例,即《卫风·氓》中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涟涟”是形容泪流不止的样子,这是描写,不是比喻,所以表达效果不如泣涕如雨那样生动。杜杜甫《秋雨叹》第一首为咏物诗。
借物抒情言志。诗人以“翠羽盖”喻决明之叶,以“**钱”喻决明之花,有明目疗效。这种比喻不公强调了外在一形似,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甲乙两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翠羽盖” “**钱”都是非常宝贵的,现在用来比喻决明,可见诗人于此情有独钟。
比兴也是古代诗歌中的常用手法。古代比兴是并称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兴就是指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具有引发诗情,起烘托作用的一种修辞格式。
这种修辞格式一般都是由诗句构成的。“兴”从创作角度说,是艺术表现方法问题;如果从修辞角度来说又是一种辞格。如。
1何彼狨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诗经·召南·何彼狨矣》)
2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诗经·王风·葛藟》)
3园有桃,其实之殽。(《诗经·魏风·园有桃》)
例一,召南《何彼狨矣》是一首写王姬下嫁齐侯的诗,王姬为文王孙,武王女。诗开头两句是说棠棣花为什么开得那样茂盛啊,好火暴劲儿有如桃李。但接下去,两个诗名都是由名词词组构成: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意思是说文王之孙要嫁给齐侯之子。平王之孙下嫁给齐侯之子。这是一件婚事,棠棣花开得茂盛与否,与此并无必然联系。
所以《何彼狨矣》以“何彼狨矣,华如桃李”开头,作用营业所是引发诗情,起烘托的作用,所以说这是兴的手法从修辞角度说,用的是起兴辞格。例二,王风《葛藟》写的是一流浪汉,他流落他乡,仍然得不到帮助。诗开头两句,是说长长的葛藤,蔓延在河畔。
这句话与下面谈的内容也无直接关系,所以说也是“兴”。不论是起兴还是比喻,这两种辞格都是诗人借助意义上的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到一起,骒诗歌的艺术形象的舒展塑造,对表现,烘托主题起着积极作用。
在古代诗歌中语言中,比拟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格式。所谓比拟,就是指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把动物当**或把无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是叫拟物。
由此可知,比拟辞格是兼含拟人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如:
1 吾令鸠为媒兮,鸠告余以不好。(《楚辞·离骚》)
2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细底。(白居易《古冢狐》)
3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无名氏《西洲曲》)
4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苏轼《春日》)
例一至四,为拟人例,例一,“鸠告余以不好”,“鸠”是作为媒人来写的,这就是拟人。《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诗人屈原在这篇名作中,以丰富的想像力创作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在他的笔下,春兰秋菊,风支雨电都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吾令鸠为媒兮,鸠告余以不好”,这是说诗人屈原想使鸠鸟为媒向美女求爱,而鸠鸟却不媒不力,反说其女并不美好。在现实生活中,鸠鸟当然是不能为媒的,但在诗人屈原的笔下它却获得了人的灵性。
无生命的静物和有生命的动物所获得的这种人的灵性,完全是人的想像结果,使它们失去独立性,成为人的化身。毫无疑问,修辞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例二通过几个拟人化的词语的运用,把“古冢狐”的善变跪诈的技巧表现的淋漓尽致。
例三例四南风知意,芍药有情,蔷薇无力等等,都是借助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它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物”,真是生动极了。
古代诗歌中使用移就的地也不少,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适用于某一事物的词语有意地用在另一事物上,起修饰或陈述作用的修辞方式。如: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例一中的怒是发怒的意思,用的是本义,但是用于说明人的情绪的“怒”也可用于其他事物上面,这就是移就。如:
2怒水忽中裂,千寻坠幽泉。(韩愈《送灵师》)
3虚舟相触何心在,怒为虽炎一饷空。(王迈《再呈赵倅》)
4怒发冲冠,凭拦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例二至例四“水”“火”“发”本来都是不会发怒的,现在也像人一样,有一种情绪,也“怒”了起来,这就是把适用人的词语有意地移在事物上。移就辞格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这种辞格以汉语词义变化为依据,充分利用句法变化,心理联想的条件,为读者创造一个更在的想像空间,使诗的主题能更灵活,更生动的表达出来。
对偶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从原则上说,对偶就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在古代诗歌语言里,对偶具有很高的修辞效果。
产生对偶辞格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对偶通过匀齐的形式,表达了凝练的内容,使读者读后,易于感知,联想,记诵,各谐的节奏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1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例一,两句“山”“云”相对,“从”“傍”,“人面”“马头”相对,“起生”相对,整个句式是主状谓对主准主状谓。例二两句“浮动”“落日”相对,“游子意”“故人情”相对,整个句式也是主(谓)宾对主(谓)宾。“浮云”,“落日”之后,等于各省去一个“如”字,所以每句实际上是主谓宾结构。
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组句子上下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语势的方式就叫排比。排比辞格只能用在古体诗里。如:
1硕人其颀,衣锦窘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诗经·卫风·硕人》)
2手如柔夷,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
3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萧衍《河中之水歌》)
例一,卫风《硕人》是一首赞美卫公夫人庄姜的诗篇。“齐侯之子”等四句,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把“硕人”的高贵的身分交代的一清二楚。“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这四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意相关,是比校典型的排比句。例二,也用排比句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硕人”的美丽。这里使用的句子也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意相关。
在古代诗歌里,同比喻和辞格一样,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一种事物,不用其本来名称,而用另一种与之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式就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避免词语重复,给人以新鲜,生动,避免词语重复,给人以新奇感,也易于产生联想。
如: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孟冬寒气至》)
2清新虞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3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例一,“四五蟾兔缺”句,“蟾兔”就是“月”的代称。“蟾”就是“蟾余”就成为“月”的代称了。例二,“清新虞开府”“ 俊逸鲍兔缺”两句,“虞开府”是虞信诗的代称,“鲍参军”是鲍照诗的代称,这就是用人名代替作品的一种借代方法。
例三,“想小楼”一句,“小楼”是代替小楼中的佳人的,可这么一说既委婉,又新鲜,诗的情趣跃然纸上,毫无凝滞之感。
在古代诗歌中为了避免重复而将表达同一或相关内容的词语或语序变换一下,这种辞格就叫变换。如:
1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2静女其九姝,俟我于城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经·邶风·静女》)
郑风·有女同车》中“颜如舜华”“颜如舜英”,“华”,“英”同义,都是花的意思。作者把词语作这样变换,不完全是为了押韵,更主要的是为了避免用词重复,使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例二中则“姝”“娈”同义,都是求,采集的意思;“期”“望”同义,都是希望的意思。
变换的词义不一定是同义词,也可以是近义词。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是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进而通过意象的连缀构建诗歌的意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过千百年的沉积,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 意象 这些意象体现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博大精深的古文化,耐人寻味,意趣盎然。一 抒怀意象。菊花,菊花在古诗文中代表着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对于一个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来说,谙熟其修辞方式,不仅有助于辨别该语言的各种修辞现象,了解修辞运用的规律,从而提高分析语言表现技巧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有力提高准确 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本文想就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比喻 the figures of speech 比喻...
漫谈英语中的几种修辞格
作者 柯桂珍。校园英语 上旬 2018年第10期。摘要 修辞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本文通过实例对常用英语修辞手法进行详尽阐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 感染力 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关键词 修辞 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