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发布 2021-04-28 14:56:28 阅读 3655

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

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a.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三、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b.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c.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d.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e.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f.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1.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2.如何辨识并提。

a.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如: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b.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1.修辞效果。

行文简约,丰富文义,形成对仗。

2.互文的分类。

a.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b.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六、夸饰(夸张)

1.修辞效果: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2.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七、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1.修辞效果:新颖别致、强调突出、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八、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又“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

a.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b.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c.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d.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九、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a.省略主语。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 越于车下;( 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

b.省略宾语、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 )告( )论语·子路从而后》

c.省略述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d.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古汉语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

(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 、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

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一. 什么是古汉语中的修辞。

在《易经》中就出现“修辞立其诚”的说法,虽然那还不是现代意义的“修辞”,但已经强调对“辞”需要“修”(研究),才能在达意时“立其诚”。孔子虽然曾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但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又记载了他的另一个观点: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并强调说:“非文辞不为功,慎之哉!”《礼记·表记》则主张“**信,辞欲巧。

”以上说法都说明早在先秦的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说话的表达效果问题了。到六朝时的刘勰更在其文艺理论专书《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理愈翳。

”他实际上是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修辞不当,反而会影响表达效果。

第一个建立我国系统语法学的马建忠在研究汉语语法时也已经注意到了古汉语中的修辞现象,说明语法与修辞关系甚密,有时甚至是难以分开的。吕叔湘先生在《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语法和修辞是邻近的学科。

把语法和修辞分开,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把语法和修辞打通,有利于作文的教学。后者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晚近许多学者所倡到,在这件事情上,《文通》可算是有承先启后之功。”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引用譬喻借代并提互文夸饰委婉倒置。引用。引用就是在阐述观点 发表议论时援引格言 俗语 谚语 歇后语,古籍文句或历史故事。引用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言 引文和引事 按照引用的方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 俗语 谚语 歇后语等。引文就是引用见于书籍的文字。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之代称。关键词 代称 修辞效果 分类。内容提要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而与现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又不尽相同。如今国家与民间都在提倡读古文 扬国学。因此我们要了解古代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及一般规律,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古文。现就将古代汉语的 代称 的修辞作个了解。一 代称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

古代汉语中的修辞分析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 语法 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但是汉语中的修辞也是不可忽略的。何谓修辞?修辞就是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加工。具体有三个含义 第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 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