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静安区语文一模

发布 2021-04-04 11:59:28 阅读 2295

2023年静安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散文文类的开放与跨越。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

其次,迈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和多**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路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却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2023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交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

(乙)2023年开放出境旅游, 2023年开放大陆探亲, 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500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旅行宛如“全**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 《中时晚报》 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明道文艺》的“游记行脚”专栏,《幼狮文艺》的“双人记”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

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丁)

③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辽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精确地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萧萧在编选《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四篇文章。

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于2023年出版的 《强悍而美丽》,张启疆2023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散文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波安。

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曼·蓝波安所写的 《冷海情深》 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

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后,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

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路文学诞生了。创刊于2023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创作,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短篇**、小品、散文、新诗、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

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 这个城市》、《第三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多**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

”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拜欧洲文化、 反学院派、 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的“通俗”主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 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具者, 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位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型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 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指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指2分)

2.“下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追求和异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___处,理由是___3分)

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2分)

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异同点。(4分)

相同点不同点。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写,只刻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如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将来都会喜欢。

6.结合第⑤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过)(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

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

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7.文章①②③段开头一再强调“不懂得”“不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8.第④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和六个“真的”,其目的是2分)

9.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2分)

10.第⑧段写“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又写了“公鸡”和“老狗”,有什么用意?(3分)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证据”,是指“我”原来家园中的事物,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当年生活的印记,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

b.文章第②段描绘了村庄的残破景象,预示着村庄最终的消亡,语言清丽自然,给人很强的感染力。

c.第④段开头“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这两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三段总结,又领起了下文。

d.第⑦段中“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和对故园不再的感伤。

e.文末作者伤感地说自己踏上了“虚无之途”,这是指所有的证据都消失了,“我”感到非常的空虚,由此意识到人生的无常,所以人生之路是虚无之途,人最终是无法回家的。

f.本文在表现思想之情上独辟蹊径,人一个人的迁徙写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体的故乡场景描写之中,行文含蓄,又饱含深情。

12.有人认为本文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其内涵已超出了我们对传统乡愁的理解。请说出这种内涵究竟是什么?(5分)

2019上海静安区语文一模

静安区2017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 文言文 40分 一 默写 15分 1.草枯鹰眼疾,观猎 2.爱上层楼。丑奴儿 3.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 秋 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浮光跃金,岳阳楼记 二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7 8题 4分 水仙子 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

2019届静安区一模物理

上海市静安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物理试卷。1 本卷有答题纸,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 考号等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2 全卷共33题,每道题的解答都要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 3 计算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数值计算时g取10 m s2 第 卷 共56分 学科网 学 科 ...

2019上海静安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静安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第一部分阅读 90分 一 文言文 42分 一 默写 18分 1.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 2.造化钟神秀望岳 3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 秋 5.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6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 8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