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发布 2021-03-11 11:55:28 阅读 6875

昭阳区第五小学邓尚丽。

顺学而导就是通过获取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中有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顺学而导呢?一、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够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才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自如。二、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状态是多变的,发散的,甚至是跑离主题的。这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做到收放自如。

一位美术教师在执教《五彩树》时,他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颜料尝试在纸上吹出一棵树,学生很快就吹出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树。这与教师的预设先吹出树的主干有些偏颇。教师立即质疑:

“你们吹出来的树真漂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吹出来的呢?”学生有的说:“色滴的大小,色彩的浓淡不一样,吹出来的树形就不一样。

”也有的说:“吹的方。

向不一样,吹的力度的大小不一样,吹出的树形也不一样。”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做到了收放自如。一、教学中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我最大的成就感是常用赏识教育,让很多学生变得有自信。有位教育家对“赏识”作了精妙的点评: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心,自信心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回味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何尝不是如此。

记得刚接手一个新班,可以说该班学生的坏脾气应有尽有:上课迟到、讲小话、坐不住、吃东西,最让人头痛的是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一节课可以坐着等着磨时间下课。心里想:

学习搞不上去,纪律总得做好吧。第一次表扬了班长坐得好,并给了一颗大大红五星奖。这一奖全班同学坐端正了。

在一次课堂提问时,有位学生不仅能用所学知识回答,而且能流利地背诵。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该生不仅会认真听课,而且花最少的时间记住了最难的知识点,同学们把最真诚、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就这样的赏识,让班上的同学羡慕极了,同学们都想跃跃欲试。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也举手了,当然有些结巴,但我的激励语言是:“你敢于举手回答问题,就是最了不起的孩子了,此时的掌声应更热烈。

”就这样同学们慢慢地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课堂。

是的,赏识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和学习氛围,使课堂走进学生情感,从而发现他们的潜能,唤取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以学生的生成为契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学风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反观如今的课堂,似乎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对质疑能力普遍不够重视。

学生不会提问,严重制约了学生发展的潜力,扼杀了学生**问题的自信与勇气。

在教学《我是小小安全员》时,有人发生煤气中毒时,应先开窗。学生产生疑问:“老师,不是说煤气泄漏时不应该立即开窗吗?

”是呀,一词之差,怎么解答呢?学生先讨论,看看怎样解答较好。一会儿,学生说:

“有人发生煤气中毒时,救人要紧,所以应先开窗。而发生煤气泄漏时,要先关闭煤气的总阀门,停止煤气继续泄漏,然后再开窗。”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要在课堂上带动学生有质疑的学风,就需要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为契机,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思维上的困惑所在,从而顺学而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课堂教学要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就应从学生交流、展示中获取信息出发,关注他们学习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实施顺学而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构建学案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

倡导合作学习和 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地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显然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急需构建适合新课标精神的新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

构建“全程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构建 全程导学 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作者 王奕飞。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第16期。摘要 全程导学 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全程 一是全程指导,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环节中,教师...

重在落实教学目标构建有效导学模式

第一部分模式改革的背景。冷静审视我们的各科教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1 起点失真。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感悟,从零起点开始教学。2 开放不够。课堂中,教师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学生亦步亦趋,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有效彰显 3 讲得太多。老师 口若悬河 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自主 感悟 等宝贵时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