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求

发布 2021-02-26 20:00:28 阅读 9209

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语文教学的有关要求,高中阶段议**写作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议**写作水平,然而事实上学生的议**写作能力又总是难以提高。为什么呢?

窃以为不能针对学生在议**写作思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有效的训练乃是最重要的原因。请看当前议**写作教学的现状吧——

教师把讲授议**的基础写法当作提高学生议**写作能力的良方,因而不厌其烦地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却没有或很少针对学生写作中尤其是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以致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可拿起笔来又往往力不从心而旧病**。当然,议**基本写法的指导不是不需要,尤其是议**写作的起始阶段。问题在于当学生掌握了议**的基本写法之后,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仅仅重弹老调是远不够的。

教师把反复进行议**的成篇训练当作提高学生议**写作能力的途径,于是拿了一道又一道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一篇又一篇地写,企图通过反复的写作训练达到提高的目的。不可否认,多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办法之一,但是如果不从解决学生在写作思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人手,只是盲目地多写,其收效必然甚微,因为学生在写作中的薄弱环节无法在成篇的写作中得到强化,至少是极不容易得到强化。更何况在实际上学生也难以抽出太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写作,如果仅靠课堂训练,多写也多不起来。

这种基本上无法真正兑现的带有随意性的多写,自然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议**写作水平。

教师把议**写作的具体要求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主要内容,而没有根据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授之以行之有效的思维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换言之,教师往往局限于讲解议**要这么写,而没有讲清要怎样去写;学生听到的或看到的只是论据要为论点服务,议**要分析说理之类的话,而得不到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的指导。因而学生即使知道自己在写作议**时存在这些毛病,也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正,要想提高议**的写作能力谈何容易。

诸如上述议**写作教学的现状,导致学生在议**写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题是:(1)在议**写作过程中用例古板、勉强,甚至不堪用而用之;至于理论的阐述更是无力展开。

(2)在论证的过程中于观点加材料,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分析说理。(3)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容易产生思维偏向,常前后脱节,顾左右而言他。

那么,学生在议**写作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这些问题的症结何在呢?针对这些问题作文教学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从议**写作的思维过程说起,而在此之前不妨先说说一般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对原有的知识、信息等进行组合或重新组合的过程。而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步:(1)从大脑信息库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这个操作过程靠联想来完成;(2)按一定的关系重新结合排列提取出来的信息,建立新的信息结构;(3)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如果评价是否定的,就得再次从头开始加工信息,直到找列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止。

议**写作的思维过程只是上述思维过程的特殊化。显然,学生从接受议**写作命题起,就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按照命题的要求——主要是中心论点,来敷衍一篇至少是合格的议**。(如果命题只提供材料,还需要产生论点的思维环节。

)于是,便从大脑的材料仓库里提取与命题有关的议论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关系重新加以组合。议论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实材料,二是理论材料。

所谓一定的关系,最基本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表现为论证结构;一种是内在的,即材料必须能够为论点服务。当学生通过直觉判断或逻辑推理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组合加工是合理的,那他便完成了议**写作的构思过程。

否则,又要从头开始,依次经过信息提取、组合加工、评价等三个程序,直到最后被肯定保留下来,才算完成构思过程。

考察学生议**写作的思维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平时写作或考场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症结何在。

其一,材料奇缺,信息库储存的信息少得可怜。为什么学生在写议**的时候,正面论证总喜欢援引司马迁、陈景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事例,一旦要用反例,又津津乐道于方仲永的幼年、牛顿的晚年?为什么学生在说理的时候,常常结结巴巴,欲说还休,甚至顾左右而言他呢?

究其原因,就是信息库缺乏写作议**的必需的材料,事实的或理论的。这无形之中陷入了提取信息捉襟见肘的窘境,其结果轻则用例古板,重则知其不堪用而用之,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倘是说理,由于信息库缺少必要的与理论相当的概念、判断、定律、原理、名言、格言等,因而无法进行信息的加工组合,自然也就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平时我们强调学生说不出道理是因为思路打不开,现在看来不尽然,开拓思路是必要的,但它需要物质基础——信息,倘无信息,便无开拓可言。这告诉我们,大量存储信息是写好议**的重要环节,不可等闲视之。

其二,论证无力,信息的组合缺少分析的链条。上文提及信息的组合要按一定的关系,比如公式,就是按一定关系联结起来的信息系统,而这种“一定关系”是用某些符号来表示的。在议**写作过程中,当论点和论据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信息系统时,则要用一些文字来揭示其内在联系。

换言之,就是要用文字来阐**据所蕴含的意义,使之跟论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议**的写作中相当重要。如果我们截取议**中相对完整的片断来分析其思维过程,便会发现分论点和论据这两个较大信息的组合,如果仅仅是机械地相加,而没有用分析的文字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尽管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会给人缺乏逻辑力量,缺少说服力的感觉。

反之,如果在论点和论据的组合中加以必要的分析,即让其显示“一定关系”的信息介入组合,那么就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效果。遗憾的是学生的议**往往观点加材料(事实),缺少分析的链条,因而论证显得干瘪无力。

其三,转移论题,不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我们从写作议**的思维程序可以看出,当学生完成一篇议**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经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组合加工是合理的,否则便会不断进行信息组合,淘汰无效思路,继续寻找有效思路,自然未有完篇之可能。那么,为什么明明是转移论题(如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分析说理背离所要谈论的话题等),学生还自以为是地敷衍成篇呢?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尚未完全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缺乏必需的信息而明知故犯地凑合,则又当别论。所以当他们在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而误把它当作正确的设想加以肯定。

这样,学生津津乐道于离谱的话题而不自觉,便也不足为怪了。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水平以及理性思维功力,就能够通过主观直觉或逻辑推理,正确评判组合加工的结果,选取有效思路,也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在议**写作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迅速提高学生议**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以解除他们“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仓库,主要指前两个仓库,即直接材料的仓库和间接材料的仓库。有了信息仓库,写起议**提取材料如囊中取物,自然会顺手得多。

然而,建设信息仓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非凡而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教师除了在课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含语文课本中可供写作的材料)外,更应当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信息(通过观察获得直接材料,通过阅读获得间接材料),然后互相交流,发挥最大的信息效应,而教师则应该有意识有安排地让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流。课外的信息固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作为一个人,他的接触面总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能够让全班几十个学生把各自采集到的信息拿出来交流,那么每个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无疑将大大增多。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流是获得信息的有效方法。全班几十种“思想”互相交流,那每个人将拥有多少种“思想”啊!它无疑将大大加快了信息仓库的建设。

交流信息的渠道有三种:(1)课堂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安排时间,每次让几位学生在班上宣读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材料。

(2)班级专刊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定内容定时间让学生收集材料,然后用专刊在教室张贴。(3)交换笔记(卡片)的形式进行交流。

强记忆比不过烂笔头,信息仓库不能只建立在大脑里,还要建立在笔记本或卡片上(当然最终要尽量储存在大脑里,以应高考之类当场作文之需)。学生通过交换阅读笔记或卡片也可以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建设信息仓库的兴趣,可以把收集信息跟议**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尝到甜头,从而更自觉地收集信息。

这里捎带提及一点,教会学生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做论据,尽一材多用之妙,无形中会大大增加信息仓库的储量,对开拓学生的思路也不无好处,因而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予以重视。

二、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弥补“机械组合”的缺陷。学生写议**只是“论点加例子”,跟不懂得如何对例子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信息必须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在议**写作中揭示论据和论点的内在联系,便是展示信息间的一定关系。

如果教师除了从宏观上教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即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之外,还能够从微观上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分析说理的方法,学生的议**就不至于再让信息机械地组合了。下面简介几种具体分析的方法供老师参考。

原理渗透法:运用某一原理(哲理)来剖析例子进行说理从而联结论点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选择恰当的原理或哲理,所谓恰当,就是能在论点和例子之间架起桥梁。二是要先用原理分析例子(思维过程),然后让两者融为一体,构成分析的文字(行文过程)。

引用分析法:在举出例子之后,援引相关的名言、格言等,而后用一些话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理方法。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说理,关键在于引言要恰当,即与事例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分析能使材料更好地为观点服务。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能找到相对性的引言当然最好,一般只要求引言能成为材料与观点的中介。

由果溯因法:把例子看作“果”,用分析文字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可以用“因为”开拓思路,当然这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例子与分析应当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人为地强加上去的。

同时还要注意到所分析的原因跟论点相一致,否则就无法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

逆向设想法: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方法。逆向设想法的主体部分由假设复句构成,假设部分**于论据(事例),推测部分服务于论点,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虚拟。

运用几个假设复句要从实际出发,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假设,分析会比较全面,说理也比较深刻,行文也会增强气势。倘有多个假设,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不可任意凑排。

求高中优秀作文

求高中优秀作文txt跳起来摘苹果。春风是寒冬的向往,丰硕是金秋的向往,雨露是大地的向往,海岸是风帆的向往,欢乐是痛苦的向往,蓝天是小鸟的向往,大海是鱼儿的向往,旭日是黎明的向往。小的时候,向往长大 长大之后,向往读书 读书之后,向往工作 工作之后,向往一份温馨的爱 有了爱之后,向往有一个幸福的家。可...

心灵的距离作文求

心灵的距离作文求范文。篇一 心灵的距离 0心灵的距离究竟是多少呢?至今亦还是未知的。想要与人的心灵沟通0距离的前提就是要先尊重,理解他人。前言。我记日记已经差不多有两个年头多了。从初一到现在。厚厚的两本日记本,记录着我的快乐,我的苦恼和我走过的每个脚印。日记,已经成为我的知心朋友了。我想,它是我的,...

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

面对现在初中生的作文,每一个语文教师莫不愁上眉头,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的作文还是词汇贫乏,病句较多?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联系分割开了。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