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下课了,听到学生铜铃般的笑声时,我的心里充溢着满满的幸福。我知道无论这节课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好与不好,至少每个孩子都是快乐的,这正是我和我的这群孩子最满意的结果。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是用前面所学得的有关体积计算的知识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例题呈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对简单,用当时听课老师的话说5分钟就能搞定,就是用排水法借助烧杯这个特殊的测量工具,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物体的体积转化成上升的水的体积即可。为了将“四步三查”教学模式有效落实在课堂学习中,设计前我反复阅读教学用书,研究课后、包括总复习里有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练习题,并结合生活实际,我发现教材编写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明白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时提倡算法多样化,旨在了解问题的本质就是通过等积变形,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结合我校“四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班学生能力的**,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
问题一:怎样求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求的呢?
问题二:生活中像这样有刻度的烧杯是不常见的,如果是用这样的长方体器皿该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通过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帮助学生构建出无论选用什么形状的容器测量,都是“水和物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物的体积”这一学习模型。
本节课最令我满意的莫过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了,从一开始的知识链接学生在问题的理解和解题思路上都非常的令人满意。在第二环节小组长分配任务,小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中,小组成员之间配合的很好,交流总结很到位,能够做到全员参与,每个组员都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在这个环节中各个小组不断的提出问题,所以我也穿梭在各小组之间,忙的不亦乐乎。
小组形成成果后都争着上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共有两个小组首先发言展示了操作的过程,小组成员分工合理,配合默契,表现的非常棒,期间又有很多同学对问题做了质疑、评价。最后,由学生的总结发言引起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在小组实验操作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利用量杯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掌握情况较好,能够记录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规律。接着我又引入了实际问题,加深**深度:生活中像这样有刻度的烧杯是不常见的,如果是用这样的长方体器皿该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经我这样一提醒,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了“可以先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和宽,知道长方体的底面积,再从里面量出水的高度,就可以求出上升水的体积了。”知道了方法后我又出示一个问题: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
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明白了用长方体容器测量也是“水和物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物的体积”这一策略。
接着仍然借助练习让学生知道下降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这一数量关系。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高,学习热情非常饱满。
课堂上留下的遗憾。虽然本节课总体感觉上的还算满意,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前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所以课堂前几分钟显得有些慌乱,课堂时间安排欠合理,最后创优园处理比较匆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2、课堂评价不够及时,没有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坐在后面的同学参与的不够,今后应做到关注全体。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反思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小实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实践,共同探索,在活动中 求不同的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从事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这节课,总的...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封面 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 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 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 的基础上,感悟 转化 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成功之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