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死亡诗社》无疑是一部的杰作。看过这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非常有趣。我没有像尼尔和托德那样,在最美好的青年时代幸运的遇到激情似火、浪漫叛逆、人格完美、性情张扬,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基廷老师,而“自我”也一直蒙蔽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本该张扬的青春活力却长久的沉睡。
影片中的尼尔,是一个外表英俊、热情开朗、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个形象,是典型美的塑造。尼尔最先响应基廷老师的呼唤,重建死亡诗人俱乐部;他想方设法瞒着父母,追求自己成为演员的梦想,成功演出“仲夏夜之梦”。
但是,面对父母严厉的期望,尼尔最终并没有像他高声朗读的诗句那样“永不屈服”。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走,选择了死亡。导演用一个鲜活生命的完结,用美的毁灭,向世俗的社会发出无言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一生下来,人生方向就被规划好了,那该有多么可怕!然而不管我怎样想,现实中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大多数人,依然是选择顺服,选择“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尼尔进行反抗,却以极端的反抗方式走向死亡。他用他的死亡,更为深刻的唤醒了他的同伴。另一个主要角色托德,是影片的叙事核心。
托德原是一个天生胆小、内心害羞,不“招惹是非”的好学生。他的哥哥是韦尔顿学院的优秀代表,这使他本已压抑的内心更加沉重。基廷给他们上完第一堂课后,托德回到宿舍,在笔记本上写下“seize the day”,随后又赶紧撕下,学习功课。
在一堂英语课中,基廷鼓励学生们换一个角度重新看世界,大胆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新的观点。小心翼翼的托德,最后一个站上教室前方的讲台。这些都说明,他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一心一意做个乖巧的好学生。
后来,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一步步深入后,表面平静内心隐藏火山的托德,激情开始慢慢萌动。生日时又收到父母送给他的千篇一律的生日礼物,向尼尔倾诉苦衷后,托德把那套精美的文具扔向天空。影片最后,基廷被迫离开学校。
托德第一个站出来,率先踏上自己的书桌,高呼“船长,我的船长”为基廷送行。尼尔死去,托德重生。基廷试图唤醒每个人心中创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欲望;鼓励学生们挣脱习惯与性格的羁绊,珍惜青春时光,抓住每天去汲取生命精华的教育梦想,最终在托德身上实现。
基廷虽“败”犹荣。影片最让我激动的,是尼尔及其好友在基廷老师的热情感染下,重建死亡诗人俱乐部。他们选择学校的后山山洞作为据点,在深夜秘密行动。
他们像幽灵一样在星光下穿越树林,聚在山洞中一起唱歌、抽烟,大讲鬼故事,大声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用诗交流心得,锻造品性。俱乐部的所有成员在诗歌的光亮照耀下,变成一群拥有梦想,欢呼雀跃着奔向自由的天使——托德开始摒弃懦弱的天性,查理在女孩子面前念诗,而诺克斯更是勇敢的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读出自己写作的动人情诗。我看到山洞里,他们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在手电光的映照下,变成一幅幅流动的古典油画。
基廷老师热情满怀的宣布:“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基廷老师的话时刻指向这个主题:
抓紧时间,干自己真正想干的事情;抓住自己的梦想,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他说出的每句话都如此振聋发聩,他背诵的每句诗都令人热血沸腾。他就像盗火下凡的普罗米修斯,用思想的火花,点亮学生们前行的灯塔。
基廷虽然由于尼尔的死,被传统固执的校方当作替罪羊赶出学校。但是,托德以及他的伙伴们已经站立起来,我们也站立起来,因为我们的梦想,决不是一天到晚像一潭死水般了无生气,枯坐在无论哪个角落里任凭无聊的琐事把我们变成蛆虫的食物,所以,不要再犹豫了,听从内心的召唤吧,立刻开始行动!
吴鹏程。
《死亡诗社》观后感
carpe dime 意思是及时行乐,是影片 死亡诗社 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影片讲述了在一所以传统 纪律 荣誉 卓越为四大精神支柱充斥着教条 古板气息的学校里,一群学生在新来的基挺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而最终以学生吉尔的死和基挺老师的离开为结局...
《死亡诗社》观后感
观 死亡诗社 后有感。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尼尔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 这部电影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大家的感触都很深,上去发言的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抨击这种教育体制与教育环境,除此之外,大家也谈了一下如今中国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够完美,但它确确实实已经在做出改革,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高考制度暂时是没法改变的,因为它是选拔人才的一个较为公平的途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