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设计。第2课时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第4题。
内容简析。例4 认识米尺和米。指定一名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测量很麻烦,体会到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引出米尺。
通过观察米尺,知道米尺的特点: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比画米尺,知道1米大约有一庹那么长,逐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
例5 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通过观察米尺,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得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也可能有学生直接用老师的米尺去量,一下就看出1米长的绳子是100厘米。
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对测量的方法进行指导,同时注意测量时同学间的相互配合。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米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理解1米=100厘米。
教法与学法。
1.运用动手操作体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引导**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自主**、小组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承前启后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比赛导入:师:同学们对厘米的知识掌握得真好,谁想和老师比赛,一起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找一名学生和老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用学生尺测量黑板下沿的长度,老师用米尺测量黑板上沿的长度)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测量的速度这么快?
学生讨论得出:①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②用厘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太麻烦。
师:为了方便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品析:通过比赛测量长度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比较麻烦,感受到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自然引发对新知识的探索,进入学习探索的情景中。】
故事导入:羊村小学开学了,开学第一天,举行升旗仪式。
喜羊羊:旗杆真高呀,比大树还高。
美羊羊:这根旗杆很高,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要量很多次呢!
喜羊羊:那怎么办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量吗?要不要接受更大的挑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品析: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的对话引出新的疑惑,**测量旗杆的长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的心理走进新课的学习。】
游戏导入: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这两根纸条究竟哪根长呢?”
学生提出通过测量,得到准确的长度数值,然后进行比较。
教师指名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分别测量,并提供给学生厘米尺和米尺两种测量工具。如果一个学生选用厘米尺,另一个学生选用米尺,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使用米尺测量速度更快。如果两个学生都选择米尺测量,则让他们说出选择米尺的理由。
如果两个学生都不选择米尺,教师可提示一个学生使用米尺。
通过测量,学生知道横放的纸条长。
师:常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今天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而对于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使用米尺比较方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板书课题)
品析:笨鸟先飞,老师带领学生课前准备,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把学具操作、数据收集、体会感悟做充分,课上的谈论学习就会水到渠成,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培养了生活是数学大课堂的观念,即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师生合作,**新知。
在观察中认识米。
1.认识米尺。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页例4的场景图。提出问题:我们教室中的黑板有多长呢?
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就需要借助尺子进行测量。我们采用厘米尺测量,感觉很麻烦。怎么办呢?用米尺测量。
出示米尺。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1把米尺,拉直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了。
请大家拿出各自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课件出示米尺),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不同,刻度不同)
米”可用符号“m”表示。(板书:米 m)
2.体验1米有多长。
师: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先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与同桌合作量一量。
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2)几个脚长大约是1米?
3)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4)请同学们起立,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先估一估,再用米尺比一比,在1米的位置做上标记。
学生自己估一估,然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到底有多高。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长约1米?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在教室里,可能找到:教室里的日光灯的长度、小黑板左右两边的长度、课桌的长度等。在生活中,花池的宽度、电视的宽度……大约是1米。
小结:测量什么样的物体的长要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生活中还会用到卷尺测量长度,介绍卷尺。(详见课件部分)
品析:通过观察、比画、测量和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尤其从自己身上找1米的长度的过程,全体学生参与,反反复复做,反反复复比,这样学生的兴趣越浓厚,感悟就越深刻,1米的表象就越清晰。
】顺承例4,延学例5。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请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米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多长。(10厘米)
米尺上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大格?(10个)
师:米尺上每个大格长10厘米,10个这样的大格就是100厘米。
学生继续观察米尺,数一数米尺上有多少个小格。
米尺上有100个小格,是100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详见课件部分)
品析: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在头脑中的表象。】
小组活动用米量。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你能量一量课桌的高度吗?再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测量。
小结: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刻度0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品析:在已经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教师提出质疑。
质疑:用米尺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取立正姿势,脱去鞋袜,摘下帽子,把背挺直,挺胸,目视前方,尺子的刻度0在脚底,尺子放直……
品析:在这一质疑和解答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操作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画一下,1米有多长。我们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对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正确建立起“米”的表象,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米”的时候,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如找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等,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悟。
不足之处是认识米后,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等,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技能,加深对米的认识。
我的反思: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米 (m) 1米=100厘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巩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3 体验感悟,画角。师 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生自主思考画角 生展示 教师示范 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 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试着再画一个角。学生活动 画角。4 辨一辨。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 观察物体。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轴对称 镜面对称。教学目标 知识点 能力点 德育点 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模式 自主 教学模式。教学课时 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 正确...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精选公文范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 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