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发布 2020-12-10 23:36:28 阅读 8588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

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设了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

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

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

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

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习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

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1、估测:

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断尺量小刀。

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

2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

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七、回顾整节课,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本节课的活动比较多,在及时调控和评价反馈方面做得还不够妥当和完善。在学生活动前,我没有指导到位,部分学生并没有在学习,而是自己玩自己的,做着一些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

又比如当学生回答和思考困难时,我的引导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引发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我又着急着替学生回答,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认识几厘米”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经历“几厘米就是几个1厘米”的学的过程,教学时间略显仓促。

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做到方法优化时的水到渠成,在测量时可以使用减法求物体的长度,即“大刻度数减小刻度数”这一方法的教学出示偏生硬。

总的来说,不管是教学语言的凝练还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都有待再琢磨和重构。一切皆因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来反思教师的教。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50 52页的例题及 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观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米 的表象,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学会用 厘米 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 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情...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 说课稿。沙井小学孙勇。一 说教材。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