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所深深陶醉。《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搜集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或**,准备生字词卡片、“川”字的演变微**,有关瀑布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搜集一两首跟瀑布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课件出示鹳雀楼)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
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2.简单介绍鹳雀楼的背景: 其实这座楼本来并不出名,但有位著名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于是这座楼声名远扬。这位大诗人就是王之涣(688—742),他是唐朝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学生齐读诗人的名字及古诗题目。
4.导入: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诗中感受那美好的意境。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登高望远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指导学生初读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相交流读诗,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3)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前鼻音“尽”和后鼻音“层”。
2.课件出示:“楼、依、尽、欲、穷、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快速记住这些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木+娄=楼,亻+衣=依,谷+欠=欲,穴+力=穷,尸+云=层。
2)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搂—楼,冬—尽,男—穷,会—层。
3)“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4)“层”,引导学生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4.读整首诗,小组内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最棒,把掌声送给他。
5.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读古诗。
设计意图:这首诗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为熟悉,所以在初读古诗的环节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再通过学生互读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看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
识字的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三、再读诗文,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
一、二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老师读诗的语气、语调,一边听一边想: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后用横线画出图画中的事物。
4.教师板书:白日、山、黄河。引导学生交流理解。
5.**对照,理解“白日”是指太阳。
6.完成填空:( 的太阳、( 的山、( 的黄河。
7.引导学生看图并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地落下去呢?(依)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依”字将夕阳落山的美景写得极为传神。
哪个字又告诉我们最后太阳消失在天边了呢?(尽)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依”和“尽”。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滔滔不绝地向大海的方向流去。)
3)出示词语,积累朗读:奔流不息、滔滔不绝。
4)从**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入海流)变序为“流入海”。
5)用词语描绘这样的景象:壮观、壮美、壮丽。
8.有感情地朗读第。
一、二句,读出壮美的气势,明确节奏是“二二一”。
二)品读第。
三、四句。1.过渡:看了这么多美景,如果我们还要看更多的美景该怎么办呢?(还要往上走,站得越高,看得就越远,美丽的景色看得就越多。)
2.默读古诗,找出诗中蕴含这个道理的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找出表示很远的词语:千里目。
4.理解字词。
1)出示“欲”的几种解释进行选择。(将要、想要)
2)更:再。 还要强调“一”的变调。
3)理解“一”的意思:是不是指再登上一层就可以了?那么这个“一”表示什么?(很多)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6.小结: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哲理。知道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名扬天下的古诗,同时,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名扬天下的古诗吧!
设计意图:**对照,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
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从而初步理解古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五个会写字:楼、依、尽、黄、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生字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
1)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最后一笔捺变点。
2)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三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是竖提。
3)尽:“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要写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4)黄:第二横要写长些;中间部分是“由”,不要写成“田”;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5)层: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撇要写长些;第四笔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最后一笔是点。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书写姿势。
5.展示书写成果,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教师每天要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书写、展示学生书写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优美,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培养了学生每天练习写字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这首古诗。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喜爱古诗,乐于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识记生字揭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生字朋友。(教师板书:瀑。)这个字你们认识吗?能说说怎么认识的吗?
2.学生认读。
3.教师讲解“瀑”的来历:“瀑”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这个字有突然而又猛烈之意。那么,“瀑”的意思是从山上突然而猛烈地流下来的水。“瀑”是自然界里的一大美景。
4.出示瀑布的**,引导学生欣赏**,并说一说瀑布的样子。
5.教师板书完整诗题,学生齐读。
6.教师****,揭题、释题: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
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设计意图:通过“瀑”字引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利用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了解瀑布的样子,为下面理解诗句做好铺垫。
二、读诗识字悟诗意。
1.鼓励学生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读得准确、清楚、响亮,还要读出节奏,体会停顿。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指导读好翘舌音:照、川。前鼻音:烟。)
3.学习生字:布、炉、烟、遥、川。
1)布、炉、烟、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右、有—布”“庐—炉”“咽—烟”“摇、瑶-遥”。
2)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火炉。
3)川:出示“川”字的微**,观察“川”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川”是象形字,本义是河流。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教师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5.指名读(教师帮其打拍子),男女生打拍子读。
6.学生齐读。 边读边想:古诗写了些什么?指名读、说。相机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朗读古诗,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检查字音,巩固生字;识字环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为下面品读古诗做好铺垫。
三、品读古诗入诗境。
一)品读第。
一、二句。1.指读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引导学生质疑:写瀑布怎么会写到香炉呢?这里的“香炉”指的是什么?
2.教师课件出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旁征博引:这首诗写的也是庐山。“日照香炉”中的“香炉”指香炉峰,即太阳照在香炉峰上。
3.引导学生思考:由“生”字,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补充:“生”有升腾之意,我们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形成了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烟。
3)小结:看来,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抓住古诗的重点字词,边读边想象可以更好地领略诗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赛课教案
8.登鹳雀楼。一 古诗导入。1.积累更多的古诗,这样我们才会,出示 更上一层楼 注音 指名读。评 对了,更 层 是后鼻音。谁再来读好,指名读。楼 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学写这个字。指名读一读 楼 a.第一步,看一看,什么结构?左右结构的字 对了,古时候,楼房都是用木头建成的,所以 楼 字的左边是一个木...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18古诗二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读文想象,随文识字 教学重点 师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自由读一读后两行。课件出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生 诗人描写了天空的样子,因为作者写道 天苍苍 师 苍 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它是一个形声字,多指灰白色或植物的青色,所以是 艹 下面的 仓 表示读音。天苍苍...
8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登鹳雀楼 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 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