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发布 2020-11-18 19:32:28 阅读 2346

第16课化石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味诗歌感情,并摘抄优美诗句。

2、课前和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科学老师等,搜集更多关于生物化石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

2、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难解句子的含义,概括出化石的各种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想象联想法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请教科学老师或上网查阅资料,结合科学课了解生物进化相关知识。

教学用具:多**课件

一、导入 多**中**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曲。

师:“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

不知道的奥秘万万千千,智慧简单又不简单。”的确,在自然界中,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但是对于生活在几亿年前的生物,比如说恐龙,我们又怎么才能探索他们的奥秘呢?

智慧的科学家为我们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去打开亿万年前那个神话般的生物世界之门。这把金钥匙就是我们今天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化石。

二、整体感知

1、题解 师:面对这样一把拥有神奇力量的金钥匙,作者不禁对它唱起了优美的赞歌,本诗就是一首包含科学知识的抒情诗,“吟”即赞颂的意思。

2、**感知

师:看一组化石**和化石形成过程演示图,思考:什么是化石?

明确:化石——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朗读 1)**范读,生听读感知,师正音正字

2)生齐读,把握情感

三、研读赏析

1、看无颔鱼类、始祖鸟、矛尾鱼、古果等化石**。得出结论: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2、研读诗句

师:开头四句连续的诗句,有什么好处?

生:运用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作者求知的欲望,打开读者的思维之门,引发读者去想象远古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

师:本诗中“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生:不能,“你”是第二人称,用“你”感觉亲切,直接对话,而用“他”则感觉疏远生硬。

师:“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生:过渡,引出下文,表明作者的思路。

师: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生: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师:“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不是写人。这一节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

师:第小节分别表明化石具有什么作用?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化石证实真理、化石保存信息、化石体现进化、化石再现自然。

3、看一组恐龙化石、猛犸化石图,感知生物世界。

四、小结 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生: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师: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师: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

生:发问想象——遐思飞扬——回答呼应

1-2节)(3-6节)(7节)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师:本诗的结构特点是?

生:第7节与第2节首位呼应,结构完整,内容统一。

五、拓展练习

师:哪一节诗歌最能引发你的想像?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17课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

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卷云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云交云,雨淋淋。

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第18课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穿梭于这个城市,忙于紧张学习的日子里,是否还能记起,小时候,我们常听到知了唱歌、蟋蟀鸣叫,看到蜘蛛织网、蚂蚁搬家?这些都是自然界大家庭的丰富美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作者,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把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昆虫作为他毕生最大的爱好,对昆虫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在小镇荒地上开辟了一处旧宅,取了一个雅号——荒石园,栽花、种草,为昆虫营造一个美满的大家庭,日复一日地在园子里观察各种昆虫,并写下了不朽的科学巨著——《昆虫记》。

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位作者与我们学过的哪位作家有着相同的特点?——对了,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童趣》的作者沈复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热爱大自然。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这位作者要向我们推出的是大自然的哪位主角呢?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师:今天要带领我们学习的这位作者有些特殊,他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家境贫寒,但从小迷上大自然中的花鸟虫草。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住所——“荒石园”中完成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观察昆虫所取得的成果,因此被称为“昆虫学家”。

2、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正音正字

三、课文研讨

师:观察**,绿色蝈蝈有怎样的外貌特征?

生: 师:来看看,作者所描绘的蝈蝈具有怎样的特征?在文中找出说明蝈蝈特征的一句话。

生: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师:这么漂亮的主角是怎样隆重登场的?

生:蝉在夜里不再鸣叫,要休息,但却突然传来一声哀鸣,引出主人公。(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

师:主角登场了,它将尽力展现最具特色的一面。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绿色蝈蝈哪些习性?

生:叫声(3)、食物(4~11)

师:其中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文章主体)

生:食物 师:有很多同学对蝈蝈的叫声感兴趣,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生: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尖锐、短促、清脆、非常柔和

师: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拟人,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作者是如何知道的呢?

生:喜欢吃蝉的肚子。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

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师:作者不厌其烦地为绿色蝈蝈寻找食物并不断**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的原因,可见他对绿色蝈蝈的热爱之情不言而喻,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作者的喜爱之情不仅表现于此,还在于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生: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师:面对这么可爱的一种昆虫,作者倾其所能地在爱着它。所以作者笔下的文字和一般的说明文是有些不一样的,具体有哪些不一样呢,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文段是平实的说明语言,简明,准确,客观。课文的语言生动灵活,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绘,又带有明显的感**彩,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了喜爱之情。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作者在写蝈蝈时,为什么还写到了蝉、螽斯、鹰、螳螂这些小动物?

生: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四、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都了如指掌。

五、布置作业

去户外静听各种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七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 七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 多彩四季 所选文章均为描摹四季的散文及诗歌。春 的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 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书写了作者热爱春天 憧憬未来的喜悦。三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课标要求 理清 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理解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意义。空城计。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 知识,了解阅读 的基本方法。2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方法与过程 学习概括故事情节,理清 的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分析 人物形象,对 中的人物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目标导航。1 理解并积累每课的生字 生词,了解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2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并掌握作者细致观察与描写的方法。3 学会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6 紫藤萝瀑布。学海导航。1 掌握文章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