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教案

发布 2020-11-17 11:44:28 阅读 5801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

马说。教案。

一、导入。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

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2.之。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执策临之。马鞭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在主谓之间)

3.其。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马)

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四)归纳课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资料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第23课《马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3 马说韩愈。教学目标 1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 教学重 难点 1 理解短文 马说 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 掌握古今异义词。如 然后有千里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 教案23马说

23 马说。备课笔记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 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 通过合作 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复习要点

23 马说复习要点。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韩愈文集 中的 杂说 韩愈 768 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有 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即唐代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文体 说,就一事 一物 一现象发表观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