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 教案23马说

发布 2020-10-13 20:29:28 阅读 4268

23*马说。

备课笔记: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了解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2.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二、资料助读。

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划出朗读节奏。3.学生齐读,教师及时纠错。

4.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翻译全文。(1)补充注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称号。是马也是,这样,这种力不足力,力气;足,足够。虽有名马虽,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虽然。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可,能够;得,办到。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要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明白,懂得。(2)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策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其真无马邪(其,副词,表反诘)

其其真不知马也(其,副词,表强调)安求其能千里也(其,代指千里马)(3)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辱).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用尽,竭尽).

第2课时。一、文本**。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讨论: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2.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

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5.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二、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

不能,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

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

三、课堂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 教案 12《诗经》二首

知识目标 1.了解 诗经 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 诗经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1....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 教案 08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4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 掌握说明顺序。一 新课导入。先来欣赏 第一张 恐龙化石 第二张 三叶虫化石 第三张 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 教案13最后一次讲演

13最后一次讲演。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和语言的感 彩。2 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 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1 引导学生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 设问句 反问句 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2 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