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陶渊明。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
教学难点:目标5
教学方法: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
请打开书——
二、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得:便得一山既出,得其船
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5)同义词。
1.悉如外人: 悉:都。
并怡然自乐: 并:都。
咸来问讯: 咸:都。
皆叹惋: 皆: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3.缘溪行缘:顺着。
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四、解题、**课文:
1、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2、分析本文写作线索。
3、解题,复述主要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五、本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从整体感知了本文,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我想同学们在理解文章上还有一些疑惑,下一节课我们重点来解答同学们的不懂之处,到时请同学们大胆提出。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一、背诵导入:
背诵课文;二、疑点解惑: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讲。
参考问题及作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亮点欣赏:
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发垂髻:怡然自乐。
男女:往来种作。
渔人:杀鸡作食,皆出洒食。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主题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处理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六、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2、字词归类:
1)补充实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不要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
乃: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 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 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4 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5...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最新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初二网权威发布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更多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二年级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第25课 桃花源记 必考内容整理。一 重点字词。一 通假字 1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 具答之具通俱,全 都。二 古今异义 1 鲜美古 鲜艳美丽今 味道好。2 交通古 交错相通今 运输 邮电事业的总称。3 妻子古 妻子和儿女今 男子的配偶。4 绝境古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5 无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