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文章寓意。【教学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2、准备多**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江涛唱的《愚公移山》)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20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
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二、简介作者,文体知识: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学生齐读,了解大意;3、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5、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
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6、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7、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四、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词语;2、翻译课文,背诵课文;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
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略。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
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一)整体分析。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讨论并归纳。
l)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劳力弱:
“年且九十”“始龀”“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重点分析。
1、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2、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讨论明确: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
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
”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点拨: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点拨: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
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点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五、总结:
1、分析愚公形象及写法。(1)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2、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六、拓展:
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2023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
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一篇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列子》(寓言)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教学反思。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通过对重点词句 段落的赏析,体会文章深挚的情感 学习文章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方法。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 背影 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 合作中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清楚 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飞天凌空》
飞天 凌空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飞天 凌空 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 光明 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 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 不平凡 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文情兼美。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