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愚公移山。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叩(kòu荷担(hè) 箕畚(jīběn)
c.厝(cu始龀(chǐ) 孀妻(shuāng)
d.匮(ku雍南(yōng) 朔东(shu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寒暑易节。
3)杂然相许。
4)且焉置土石。
5)何苦而不平。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固不可彻。
8)虽我之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
c.人不知而不愠d.安居而天下熄。
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江阴:洛阳:
衡阳:华阴: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
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
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
”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
“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
4)向吾远游冀﹑雍。
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10.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学。清]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迄乎成。
2)可恃而不可恃也。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13.本文第2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2分)
14.请举一个事例,论证“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3分)
1. [解析] c “龀”应读“chèn”。
2. (1)将近。
2)更替。3)赞同。
4)**。5)愁苦,文中指担心。
6)指草木。
7)通达,文中指改变。
8)即使。3. [解析] b b项中的“其”为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a、c、d三项中的“其”为代词。
4.[解析] 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例句和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以翻译成“却”。a项中的“而”表示修饰;b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承接。
5. [解析] 翻译时应把握句式结构和重点词语的译法,如“惠”“易”“反”等词语,并以直译为主。
答案] (1)你也太不聪明了!
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 (1)①长江的南岸。②洛河的北岸。③衡山的南面。④华山的北面。
2)[解析] 注意图中的文字提示“教育”“医疗”“住房”等。
答案] 示例:看病贵、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教育收费高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百姓生活中难以移除的三座“大山”。
3)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4)①愚公该不该搬家。
示例: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7.(1)苦于。
2)赞同。3)这。
4)以前。8.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9.(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2)走过钱塘,渡过长江,来到泰山北面。
10.示例: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参考译文]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关系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
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想和我一起去吗?”甲翁说:
“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
以前的愚公,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多岁,**老呢!”甲翁说:“说得好!
”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出发了,(他们)走过钱塘,渡过长江,来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
“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他们)已经到了半山腰。
1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答案] (1)到。
2)凭借,依靠。
12.(1)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2)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第2段文字,疏通文意,抓住“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吾资之聪,倍人也”两句,分析本段两层内容,即可了解本段对比论证的方法。
答案] 通过对比论证,论证了人最终的成就不是取决于资质,而是取决于能否坚持学习。
14.略。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同步测试 含答案
同步测试。一 基础达标。1 根据拼音写汉字。b 暮。驱d y ng w xi o关 d h 早y ng 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江入大荒流 2 长河落日圆 3 仍怜故乡水 4 水面初平 5 晴川历历汉阳树 3 对 使至塞上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步检测题
第六单元检测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积累与运用 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公孙衍 y n 曾益其所不能 c ng 畎亩 qu n b.胶鬲 g 出入之迂也 y 孀妻弱子 shu ng c.拂士 b 天子之诏 zh o 持兵揖 j d.亡以应 w ng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含答案全册
对对对红箱把呜记声心会室开然两歪上期微事是后安咽下完着妹年德法稍稍后的得助都百此使儿了 房讲会然 走名地常给两玩白都不有晓大不孙海要下出其在料死电在 都李意们好听下宠出话梦自宣 道有不黄台电安情就士它在爱测可照 也指事激张子不想狮了人鹦子师习简 个他 母是他 系教卧笼推配子明到大而它护了应化 消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