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白杨礼赞》

发布 2020-11-07 13:04:28 阅读 7240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文情兼美。【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3.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4.品味语句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5.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2.**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歌曲《小白杨》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人对白杨的感情)2.作者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2023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那就是(板书)——白杨礼赞》。3.讲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4.学习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范读,解题:何为“礼赞”?为什么白杨值得崇敬和赞美?

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2、再读课文,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明确:第1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三、再读课文,分段学习。

1、开头第一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阅读第两段,思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什么是衬托,了解衬托手法的作用: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4、阅读第5——6自然段,思考:

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各有什么特点?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诗歌导入。

题白杨图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二、继续学习,精读**。

1、把课文默读一遍,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学生读第七段四个反问句,思考: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作者欲扬先抑,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用拟人、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3、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三方面?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4、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6、文章第七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八段是不是多余呢?

不是。第8段用抒情性议论的笔调,以“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正是有这段抒情议论的点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7、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8、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在树中并不“贵族化”。“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有许多十分可贵而美好的品质。

9、从全文看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者是怎样具体的揭示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即礼赞的原因?

三、品味语言。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明确:“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明确: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明确:“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四、写法**。

1、描写高原景色先写“雄壮”、“伟大”引起的兴奋和热烈的感叹,再转向写倦怠、冷漠、低沉的单调滋味,构成了文章的波澜。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2、象征、比喻和拟人。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整个篇章而言的。比喻和拟人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追求的是神似,而比喻追求的是形似。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通常并不寄寓更深的意义。

3、小练笔:

从荷花、蜜蜂、蜡烛或其他你喜爱的事物中,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指导写作: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五、课文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通过对重点词句 段落的赏析,体会文章深挚的情感 学习文章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方法。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 背影 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 合作中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清楚 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飞天凌空》

飞天 凌空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飞天 凌空 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 光明 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梦回繁华 是一篇 结合的说明文。介绍了 清明上河图 这一国宝级画作,作者根据画作中描摹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能够激发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图中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