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减法(二)、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法、倒数、可能性、分数除法、比、方向与位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统计。代数初步知识方面。
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数和数的计算方面,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
空间与图形方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能跟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并教学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法和方程解法。统计与概率方面,能结合具体实例,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能跟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3.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5.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6.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7.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8.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9.能结合具体实例,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措施:
适当加强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教学。加强比的概念教学。加强分数概念的教学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4. 加强能力的培养。
5. 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适当加强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前四年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也便于同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好的衔接。难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联系实际加强概念教学,融知识的理解于体验之中。
2.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度”,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3.重视分数加、减、乘、除的教学,建立代数观念。
4.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提高自主**的能力。
5.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6.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全面、合理、科学。
7.恰当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过多。
8.树立单元教学思想,在重点例题上下功夫。
六、学生状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的不同,优生与“待及格”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又较大。
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应加倍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多鼓励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多开展一些友谊赛,以鼓舞他们旺盛的精力;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号召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学习,健康成长。
六、情感与态度:
1.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古城小学。2024年3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2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31人。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深得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活泼 可爱,诚实,主动思考 的欲望也逐渐强烈。其中钟凯玉和秦玉芳同学上学期进步很大,成绩非常突出。对本学科的学习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班里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班的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习中懒惰思想严重 不太会抓重点,学习方法不当,不懂得灵活运用,学习成效不高 学习习惯有待改进。二 教材分析 1 本册教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总的指导思想,以科学态度 创新精神及扎实作风推进课程教材实验深化,以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坚持常规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基本做法,加强研究,努力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教研质量。二 教学目标。1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