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发布 2020-11-05 02:43:28 阅读 4573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拟写人:谭斌拟写时间:2023年3月1日。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72人,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成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上进心、进取性增强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作业认真完成。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太理想,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有一小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学期里,在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应该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一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是“方程”;第四部分是“找规律”。

第五部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确定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

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一个单元,是“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球的**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

“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四、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通过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掌握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商。

5、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6、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7、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让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例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8、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

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

七、个人进修计划。

1、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学习。

2、业务上不断反思,找出符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向名师学习。

3、知识上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

4、思想上要学习他们的乐观向上品质,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5、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6、收集阅读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辅导资料。

7、积极撰写经验**,争取发表。

8、积极提高自身学历。

八、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2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31人。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深得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活泼 可爱,诚实,主动思考 的欲望也逐渐强烈。其中钟凯玉和秦玉芳同学上学期进步很大,成绩非常突出。对本学科的学习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班里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班的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习中懒惰思想严重 不太会抓重点,学习方法不当,不懂得灵活运用,学习成效不高 学习习惯有待改进。二 教材分析 1 本册教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总的指导思想,以科学态度 创新精神及扎实作风推进课程教材实验深化,以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坚持常规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基本做法,加强研究,努力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教研质量。二 教学目标。1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