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试卷

发布 2020-11-03 12:27:28 阅读 9659

八年级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黄渊义。复习目标:

、朗读文言文,提高诵读古文的能力。2、继续积累常见言语文言词汇。3、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

、分类整理笔记:成语、格言、警句、文言现象。

复习重点:1、学会分类整理常见文言现象2、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时:2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

桃花源记》一、有关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主旨:文章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借以反映陶渊明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否定,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三、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放弃)寻寻向所志(寻找)屋舍俨然(房屋)寻病终(不久)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志寻向所志(标记)后遂问津者(终于)处处志之(做标记)

2、古今异义。

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表连词)

妻子:妻子和儿女(指妻子)绝境:与世隔绝之地(走投无路的地步)鲜美:鲜艳美丽(汤的味道好)不足:不值得(指欠缺)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其他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5、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形容词—动词,走尽)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未果(名词-动词,实现)处处志之(名词-动词,作标记)

6、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四、重点译句。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五、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六、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陋室铭》《爱莲说》

一、主要内容。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主人、事物和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不媚世俗、不慕荣华、洁身自好的。《爱莲说》通过对莲花所处的环境与自身高洁的描述,表达作者要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追名逐利、附庸风雅的现象。

二、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形:身(样子)馨:品德高尚(芳香)鸿:大(鸿雁,书信)丝竹:奏乐的声音(丝绸和竹子)宜:应当(合适)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动,有名气)有龙则灵(名-动,有灵气)乱耳(形-使动用法,使乱)劳形(形-使动用法,使劳累)不蔓不枝(蔓、枝,名-动,缠绕、分枝)香远益清(香、清,形-动,远播、显得清幽)

三、重点词语。

斯:这调:调弄益:

副词,更。植:树立。

鲜:少。濯:

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妖:妖媚。蕃:

多宜:应当独:只,仅。

四、重点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何陋之有?

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牡丹,花之宝贵者也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内容理解。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8、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9、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10、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24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试卷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试卷和答案。说明 附加题10分,学生可答可不答 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超过100分。第一部分 基础 28分 1 古诗文默写。10分 1 俱怀逸兴壮思飞。2松柏有本性。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使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乡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4 默写杜牧的...

八年级第五单元试卷

2009学年上学期 初中语文学习水平单元评价 八年级 上 语文 五 适用范围 第五单元 姓名学号班别成绩 一 语言积累和运用 共14分 1 按要求据汉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2分 间隔亵玩 案牍矜寡 垂髫决眦zhu n章石青s n之 2 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b ...

八年级下语文试卷第五单元

八年级下语文单元测试试卷 第五单元 命题人 唐刚猛。得分。说明 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相应的位置。希望你认真答题,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卷首赠语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各路英豪齐比拼,舍我其谁占鳌头。一 一手好字是令人羡慕的,请你抄写卷首赠语在下面的空格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