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相关事件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主题。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
一、《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根据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摘写而成。作者表达的感情真挚,运用的语言丰富,有一定的跳跃性。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并注意合理地运用。
要注意朗读与想象的结合,朗读与理解的结合,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要注意情节展开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关注细节。要注意感情基调正确定位。
悲痛中有激昂,怀念中有爱戴,总的来说,是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这样才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文章主旨相吻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发挥其人文教育作用已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并未从根本上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在语文课上、特别是在观摩课上,往往只重视展示师生对课文中一些人文性内容的表面理解,而不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甚至不惜以牺牲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真诚交流、真实**为代价,这就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人文教育作用。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一节好课就是一件艺术品。傅雷先生说过:“艺术品是用无数‘有生命力’的部分,构成一个有生命的总体,倘若拿描头画角的匠人功夫而求全体有生命,岂非南辕北辙?
”就一节课来说,我想所谓“无数‘有生命力’的部分”只能来自于师生真实自然、发自内心的活动,这种师生双方都以真诚的热情参与的教学过程才是具有人文教育作用的。反之,那种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问答的精彩、感情的夸张的做法只能是“描头画角的匠人功夫”,如果期望这样的语文课去发挥人文教育作用,那真是南辕北辙了,但这样的语文课在一些准备有余的公开教学中并不少见。
笔者曾听过一节《在大海中永生》(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23课,课文描述的是***爷爷的骨灰洒向大海时的感人场面。)的公开课,上的是第二教时。课始不久,师在哀乐中范读第二节,读后再让学生感情练读,然后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后再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并且要重点读好“呜咽”、“盘旋”等词;接着,学生自读第三节,师让学生说说从四个“也许……”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不论从感情还是内容上都有明显有事先“排练”的痕迹;在学习最后4节时,老师让学生在《春天的故事》的背景**中让学生练读课文,并交流体会,学生未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这节课虽然老师花了不少心思,也有不少成功之处,但由于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除了少数学生和教师的“感人”表演外,师生并未真正走进课文,被语言文字所打动,究其原因正是少了“朴实”两字。
培养学生真诚的人格是语文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离开了朴实的“教格”,无视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作用,我们就难以达到真正的目的,甚至也不能达到表面的目的,只有真的课堂才能有真的情感。就拿《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来说,我在教学中虽然没有运用各种辅助手段,但由于我以“真”为出发点,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始,我先让学生谈谈学了本单元前面两课后的收获。
一些学生谈到: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懂得了一个人要时时处处为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愉快;学了《井》一课懂得了人们不该忘记给世界留下美好事物的人,因为那些美好的事物给人们带去了甜美和欢乐。然后我用深情的语气说:
“有一个人他为中国带来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他让东方之珠——香港成功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是***爷爷。我紧接着说:
“就在香港回归的前夕邓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慈祥的面容、崇高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就在我范读到课文一半左右的时候,学生们竟然情不自禁地轻声跟读起来,没有哀乐、没有煽情,只是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凭借文字本身的魅力,学生就已完全入情入境了。范读后,本想让学生自由读通课文,但学生的情感状态已到位,我就马上让学生把课文有感情地齐读一遍,学生读得非常投入。
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没有让学生多谈体会,甚至没有朗读指导,学生在以自我体验为主的朗读中感悟文字,感知人物。
总之,一堂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课要靠教师求实的人格,自身的人文底蕴为基础,使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氛围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那种因片面追求“好看”而失真的语文课永远与人文教育无缘。
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通过记叙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爱”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引出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奉献主题。教学中要抓住文章开头的“爱”字,根据两件事情前因后果的关系展开教学过程,特别是后面书信内容的理解,要先和前面的事情联系起来,再作适当的拓展,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仅仅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来组织教学,为理解而理解,破坏了文章的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就导入的要义来说,不外乎这样两点:一、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构成适度刺激,引起学生心理注意,建立内在的学习心向,即把教学建立在“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通过导入环节的实施,向学生指明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并设法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所学内容转化为被学生认同、接纳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因而,在设计导入板块时,我们应该突出这一板块的情感激发性、目标指引性和问题定向性的特征,使导入有利于形成一个重大问题或任务以支撑学生开展积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驱动学生进行探索思考、体验感悟,解决问题。
下面以例子加以说明。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1课时教学导入设计:
1、师:“同学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快乐的时刻,什么时候你感到最快乐或特别愉快?”
2、师:“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有个叫高尔基的人对‘什么事最快乐’却是这样认为:(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读了这句话后,你不想说点什么和问些什么吗?”
3、师:“就这样一句话,却使我们产生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给’为什么比‘拿’愉快?接下来,同学们想怎么做?
” 这是一个谈话式的导入板块。整个导入分为三步: 第一步:
由“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这个话题说开。由于这个话题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所以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谈话中来。
学生可能因生活经验不同而体验也不尽相同,但就这个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大多是个体从外界获得了某种利益或满足了某种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浅表性的心理体验,如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而快乐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因主观付出而证实了自身价值的成功体验,如考试得了100分或进步了非常高兴等。但是,这些体验基本都是由自己的获取而引起的,是与“‘给’比‘拿’永远愉快”这一心理体验相对立的。
为了让学生对此引起必要的心理注意,并造成心理冲突,所以教者才设计了这一步。这也是教学基建于学生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第二步:承接上面,教者又设了一个话题:针对高尔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或问些什么。
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既可以结合生活谈自己的见解又可以说自己的困惑。一定的经验背景会产生一定的体验或困惑,因此话题引开后,“‘给’怎会比‘拿’愉快”的问题便油然而生。也许学生产生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然而正是这个问题的提出,才为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了目标指引与问题定向作用,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诱发与驱动学生进行自我**和思考。
高尔基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原本是处在课文的结尾处,教者在设计时,却把这句话有目的地提到导入板块中来,让它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碰撞,产生冲突,并由此形成一个重要的问题与任务来支撑学生开展积极的学习活动,这不仅反映了教者对教材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也体现了教者“用教材教”,让学生与教材对话,在对话中丰富学生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教学思想。
第三步:“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这个话题设计得好。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加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有人把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这样几点: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能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调适。
就这一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并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需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 可以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导入设计,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所需要的导入设计,而这种设计,唯有基建于学生经验之上。
三、《艾滋病小斗士》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电视中有过专门的报道。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恩科西的去世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感叹,再交待恩科西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最后以南非前**曼德拉痛切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主题。
全文的教学要结合课后练习3来进行,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如何把恩科西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他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统一起来。教学时要特别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同时还可以根据事件的前后关系做好教学的过渡。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要想使学生被课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动,首先作为授课老师先要被感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然后带领孩子在多**教室完成了教学,我和孩子们在一些**及文字中被恩科西的坚强感动着。带着饱满的情感带着学生走入文本,抓住课题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进行展开,你认为什么人可以称为“斗士”。
学生踊跃回答。通过老师的范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顽强、抗争”。了解恩科西是如何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如何呼吁人们一同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的,从而加强对“斗士”的深层理解。
最后引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红丝带”,增长知识,了解它的象征意义。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 爱国 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 古诗三首 少年中国说 节选 圆明园的毁灭 和1篇略读课文 小岛 以及 习作 二十年后的家乡 和 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所选的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阅读这组...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 的单元练习课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教材分析。一 教学内容教材分以下四段 例1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例2 例3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例4 例5教学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例6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
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本单元,我们级部组织统一检测,对调监场,统一阅卷的形式,成绩也已经出来了,从总体看,本次检测班级之间差距不是很大,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存在一些个性问题。试卷共设有四大部分 规范地书写汉字 补充词语,并选择2 3个词语写一段描写节日景色的话 按要求改写句子 日积月累。全部都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的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