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毫米。
第1课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计较办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知道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的字母表示方法:知道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表象。弄清cm或mm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体验活动探索新知。3.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1毫米有多长,并建立正确的表象。难点:引导学生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课件、1分硬币、**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练习本、一摞纸。
教学过程。、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地估计橡皮的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向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分组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橡皮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橡皮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
及“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2厘米,还差两小格。”“橡皮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并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厘米=10毫米;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难点:千米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公路上出现一个一个里程牌及指路标志、限速标志。
提问:这是在**?你看到了什么?
还看到了什么?上面写着什么?你知道1千米是多少吗?
揭示课题:认识千米。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千米”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看一看,走一走。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一想100米的长度。举例**到**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让学生量出100.米,再量出100米,让学生说说操场有几个100米,那10个100米是多少?1000米大约要绕操场走几圈?走1000米用了几分钟?
4)认识1千米。
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门口到附近的什么地方大约是1000米。为了简便计量1000米规定为1千米。**展示:
看一看1千米是10个100米。用千米作长度单位有什么方便之处?学生1:
方便说距离的远近。学生2:知道一个地方有多远。
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常用到千米?三、课堂小结。
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3课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创设情境,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
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从实际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关于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了解公路提示牌,明白简单的交通规则。师:
根据这幅示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学会看交通指示图。学生可能会说出:
限速70千米。
教师指导学生明白,限速70千米的意思就是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二、探索新知。认识速度和路程的含义。
让学生看教材,并找出什么是速度。
指名回答: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
师: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也就是速度每小时不超过70千米。如果学生仍感到困难,教师可再举下列说明:
王老师每分钟走80米,这里的“80米”就是王老师步行的速度,王老师从家到学校共走了2千米这时的“2千米”就是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师:根据上面的两个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呜?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以下两个关系式,教师也应给予。路程=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解决向题。﹙1﹚自主探索。看例题,指名读题。
师:根据这段文字,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1:石家庄到承德的路程大约是540千米。生2:上午8时出发,下午3时到达。
师:根据以前学的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能求出他们在车上一共用了几个小时吗?学生可能会说:
3+12-8=7﹙时)师:他们在路上吃饭用了1小时,车开了吗?生:
没有。师:没有怎么办?
生:7—1=6﹙时),车开了6小时。
师:现在,汽车行驶的路程知道了,时间也清楚了,我们能求汽车的速度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并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生:540+6=90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请同学们列一个完整的式子。(同时师板书)15-8=7﹙时)7-1=6﹙时)540+6=90﹙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三、应用关系,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中的第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第一单元旋转与平移单元主备清华园学校史娟娟。第二单元除法单元主备清华园学校史娟娟。第三单元时间单元主备清华园学校史娟娟。第四单元乘法单元主备清华园学校韩艳杰。第五单元统计单元主备清华园学校韩艳杰。期中复习单元主备清华园学校韩艳杰。第六单元测量单元主备东官庄辛屯邓永成。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单元主...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旋转和平移。一 单元备课 一 单元的教材分析 1.编者意图 物体的旋转 平移与对称一样,既是显示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显示世界物体运动变化最简捷的形式。图形的旋转与平移,是空间位置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 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对称。对称 第二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课题 有趣的剪纸。二 加 减法。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课题 三位数的进位加法。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数学14 15页。课题 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简单计算。验算加法。教学内容 减法的验算 教材20 21页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数学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