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发布 2020-10-17 13:02:28 阅读 9928

教学目标。

1.理解布局谋篇的概念。

2.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

3.将布局谋篇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重点。理解布局谋篇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布局谋篇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谋定而后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之后再行动。这种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文章也是如此,需要讲究布局谋篇。

二、了解概念。

布局谋篇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进行布局谋篇的好处就是使所写的文章结构言之有序,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三、布局谋篇的原则。

一)一篇好文章,既要结构匀称稳当,又要文气贯通。这就需要注意过渡、呼应。“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藤野先生》)是场景转换时的过渡。

二)谋篇布局要紧扣主题,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体,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狗是谁的→错是谁的”这一荒诞的“责任推定”为轴心对称展开,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将主人公“善变”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开头和结尾也是布局谋篇时需要重视的。文章开头可以开门见山,直入正题;也可以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结尾的写法也很多,共通之处在于“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要尽量做到有余韵、有回味。

四、布局谋篇的方法。

一)串点。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采用“串点”法,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最常见的“日记体”和一些短小精悍的以“小剧本”形式构成的一幕幕情景,都是很好的方式。

在采取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选点的数量。一般以三个为宜,少则单调,多则烦琐。三个“点”既符合人们的阅读、欣赏、审美习惯,也比较容易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

2.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及代表性。虽然说通过选“点”来写,比较易于操作,但要注意到,点和点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所选“点”应能代表一个“面”。

示例: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选用了五个点: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二)起兴。所谓“起兴”,就是借鉴古典诗歌中“兴”的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具体来讲,就是在阐述事理前,先说一件事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散开去,从而把相关道理阐述透彻。

需要强调的是,在前面所说的故事,一定要能起到起兴的作用,后面的延伸内容跟前面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不能油水分离,互不沾边。另外,一定要能做到“由此及彼”,在“彼”上大做文章,把“彼”作为重点来写。

三)追问。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在说理文中特别有作用。

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议论思路。另外正面可以设问,反面也可以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比如“说‘机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这样来“设问”展开:

1.机遇是什么?2.古今中外有抓住机遇取得成功的人和事吗?

3.机遇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吗?4.

为什么要抓住机遇?5.抓不住机遇会怎样?

6.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即自身要具备什么素质)

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地分析,就较容易把问题讲透。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设置问题来展开分析,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文章结构也不觉单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宜明显以“设问”修辞的形式出现,而应“问”在暗处,“答”在明处,这样行文才能自然流畅。

四)材料排列。

次要的放在前面,主要的放在后面;次要的材料略写,笔墨少些,主要材料详写细描,多下笔墨。

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情感变化来进行材料先后的安排。情节波澜起伏,柳暗花明。

五)过渡和照应。

段和段之间,特别是材料内容转换时应该要有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以保持文章语言的连贯性。首尾之间要注意相互照应,以彰显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五、开头、过渡、结尾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

基本要求:凤头、猪肚、豹尾。

1.开门见山法。好处:开篇就切入正题,可避免偏题、离题现象。从阅读的角度讲,也便于读者及时把握文章的主旨,得其要领。

相关名篇:朱自清的《春》开头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第一句就是:“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2.欲扬先抑法。特点:抑是手段,扬是目的。抑扬对照,使表现对象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使文章显出新意。

相关名篇:《阿长与〈山海经〉》

3.衔接过渡法。

哪些位置需要使用衔接过渡?

明确:文章内容的转折处;时空、场面的转换处;倒叙、插叙的起止处;总分、分总的衔接处;语言表达方式的变换处。

常见的过渡衔接法:

1)用设问的形式过渡: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2)用词语衔接过渡:

如: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用了“次第”“再过”“不久”“于是”“到了”等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语来连接一年四季的季节交替。

3)用句子过渡:

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就用了“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句话,上连孔乙己使人快活的全部内容,下接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4)用段落衔接过渡: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内容转移,跨度较大,中间便用了一个过渡段。

4.曲终奏雅法。就是通过结尾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而又发人深思作用的方法。

常用的结尾方法有哪几种?

1)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起点题作用。

2)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如:《社戏》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3)饱含哲理,发人深思。

如:《故乡》的结尾,引出关于“路”的议论抒情,表达了“我”对未来的希望,抒发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含义隽永,发人深思。

4)拓展意境,丰富内容。

如:沈石溪《斑羚飞渡》最后“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不仅是指那道彩虹,象征镰刀头羊勇于牺牲的行为和精神的闪光,更是留给我们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这篇文章的描写意境。

其他写作技法。

巧设悬念、引线穿珠、虚实相映、点面结合、意外结尾、前后照应等。

五、实战演练。

一)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参考范文:家乡的名片。

故事中,那朵美丽、娇嫩的小黄花,从我出生到这个美丽的城市那年就飘着。十四年像一粒粒沙子,每天的生活,随风而逝,但终究会堆积在一起,成为土丘。而九江,这座依靠在庐山旁的城市,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关注着她的变迁。

家乡——九江,在我眼中也有属于她的名片。

水是家乡的名片。甘棠湖、南门湖坐落在城市的**,相映成趣。一条长约五百米的小坝,两旁高耸的梧桐,像擎天的巨人,与周围的树木,一同把两湖抱在怀中,让它们免受周遭的侵害。

水,是最有活力最有灵性的物质,湖面上泛着涟漪,在落日的余晖斜射下波光粼粼。水底却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鱼儿们正在那儿嬉戏。九江也正是这样一个城市,人们生活平淡质朴,内心却有着一股向上的激情。

山也是家乡的名片。庐山是九江东南角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险峻的弯道也被人们称作九十九道弯。山,它或许不懂世间万物的冷暖,但它在春天里赋予树木生机,在夏天里送上阵阵清风,在秋天里红了枫叶,在冬天里迎来了白雪。

四季不同的景观,让身处**带地区的九江人,能够欣赏南北不同的景色,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啊!

而情,是家乡的第三张名片。淳朴的民风,热情爽朗的九江人更让这座城市增添了魅力。有时候,人们在忙碌中难免出现烦躁、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但也很快就会消逝。

山水赋予了九江人陶渊明般的悠闲,让我们能够留心世间万物,留心身边的一切。

山水无情,却令人难以忘怀;草木无声,却让人寄情于此。九江人对家乡的心是热的,是滚烫的,而家乡的名片将永远保留着九江人这份最真挚的温度,为世界展示着九江的风采。

新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那树教案

10 那树。设计理念 本文是台湾散文的名作,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性。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既把课文当作语文材料,又把它当作认识自然 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在朗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去领悟课文的价值,如思想价值 情感价值 审美价值 文学艺术价值 语言文字价值 教学步骤 一 朗读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 上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10.岳阳楼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2 学习本文叙事 写景 抒情 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2 诵读 品析 合作 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主题。3 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 合作 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 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 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