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词三首》。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词大意,背书并默写古诗。
4、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5、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展示目标: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美,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3)检测自学情况。
1、指名读古诗。
2、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教师精讲点拨。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五)课堂巩固训练。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六)总结、延伸。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
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1)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1、**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展示目标:学习《秋思》、《长相思》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3)检测自学情况。
1、指名读古诗词。
2、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3、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4、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课堂巩固训练。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6)总结、延伸。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七)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王安石。
还 ◎钟山。
久 ◎京口。
近 ◎瓜洲。
思乡情切。6、 梅花魂。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6课《 梅花魂》。
2、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2、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4、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展示目标。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二单元测验
育新小学五年级语文 上 第二单元综合素养评价。制卷 王燕春分数 120 时间 90分钟。姓名分数 书写要求 慎重下笔,书写端正 整洁,不使用修正液 涂改带。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分 30分 1 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m i z n s l b j ng shu i l o s ch u o b n n h...
五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
五年级数学学科 上 第二单元形成性测试参赛试卷。学校 博乐会宁家教中心 测试时间 40分钟满分 100分。温馨提示 请认真读题,再仔细作答,完卷后细心检查。相信你能行!一 我会填。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cm,8cm和10cm,它斜边上的高是 cm。2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6厘米,...
五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一 基础知识。1 影子产生的条件 2 阳光下物体的 随着 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3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 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 时影子最 太阳位置最 时影子最 4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 来测定时间。5 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 计时,如 日晷 读作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