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2分)
1、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的;张籍的乡愁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秋风引起的。(
3、“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这句话是间接地表达感情。(
七、根据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3分)
1、日出而作, 。
2、 “人在天涯鬓已斑。”
3、 “春生江上几人还?”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梅花魂》片段,回答下面问题。(14分)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 ”春草明年绿,
”“自在飞花轻似梦,
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 )我会拍着手笑起来( )外公哭了( )外公哭了( )老人总是摇摇头( )长长地叹一口气( )说( )莺儿( )你还小呢( )不懂( )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中,选择其中一个词语造句(4分)
能书善画: a、善良 b.容易 c.长于 (
颇负盛名: a偏,不正 b、很、相当地( )
2、将文中引用的诗句补充完整。3分
3、在( )加上标点符号。3分
4、“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是为了( )多项选择(2分)
a、打发时间,同时也充实自己的生活
b、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熏陶。
c、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5、外公在教我读唐宋诗词时,为什么读到这些诗句时会无声地落泪呢?(2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16分)
自己建造的房子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自己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您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再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1、给带点的字注音。(2分)
天伦之乐:( 粗制滥造( )
2、你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6个多音字,写下来。(3分)
3、把文中划“__的句子改为直接引用句。(1分)
4、请用“‖”把短文划分为两个部分,并分别用简要的文字表述每部分的意思。(4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5、文中划~~~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 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应是:(2分)
6、老板请老木匠再建一座房子的原因是
老木匠给自己建造的房子之所以是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是因为
2分) 7、“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这句话对你的启发是
2分) 第三部分:习作。(40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每个人心中,家乡都是温馨的地方。本次习作可以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家乡,也可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
回忆一下本组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语文自查就要结束了,你完成得怎么样?可不要忘记认真检查呀!记住:别把遗憾留给自己。
五年级第二单元复习题
一 读拼音,写词语。g b t n q ng x ji sh o x n ji ng h n hu ngy t ku wi j shu y l i yu n d n y f n hu du n li n y u y b b sh ng j m m ng q mi o x sh lu l n s x ...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复习题
一 填空。1 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 不变 体积 变大 放入水中会发生 上浮 现象。2 水受热时体积 膨胀 受冷时体积 缩小 我们把水的 体积 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3 常见的物体都是由 微粒 组成的,而 微粒 总是在那里不断地 运动 着。4 热总是从温度 高 的物体传递到温度 低 的物体。5 热传递...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复习题
18 凹透镜的作用 1能使物体 缩小 2可以使光 发散 如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19 光的三原色是 红 绿 蓝 20 1666年,英国科学家 牛顿 在暗室中让阳光 白光 透过 三棱镜 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 七种 颜色的光,而 单纯 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 分解 人们当时理解不了牛顿的精辟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