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十五从军征》教案北师大版

发布 2020-08-23 23:43:28 阅读 8442

《十五从军征。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基本上能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进行诗意的理解,并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1、教法:读中理解、以悟促读。

2、学法:自主理解,合作**。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策略】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示范读——激趣、品味——悟情、想象读——入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举象显情、借象悟情。

教学流程】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3分钟)读通古诗,初步感知(5分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8分钟)深入理解,入情入境(15分钟) 品读感悟,升华情感(5分钟)。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第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你的课外积累当中,你都背过哪些有关战争的古诗词?

生: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示儿》、王翰《凉州词》、辛弃疾《破阵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师:看来同学们的语文课外知识量积累得非常丰富。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还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

2、解诗题,知诗人:

师:通过读题,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这首诗与战争有关?

生:“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师:有哪位同学能够连起来说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

生:十五岁就去打仗了。

师:很完整,请坐。这首诗也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

师简介作者:关于《乐府诗集》我们平时接触的并不多,大家一起来齐读下课本72页的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生齐读)

师:乐府诗因为来自于民间,所以没有具体的诗人。大家再一次读题。

师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师做简单的简评:主要讲的是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很好,请坐。

师:作者想要借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板书:读通诗)

二、读通古诗,初步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71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掌握好诗的节奏,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桌请教。开始。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3、这次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诗,如果听到对方有读不准的字音,要马上帮对方纠正过来。开始。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师:刚才的这位同学已经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我想其他的同学也一定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这些读音,好吗?

课件出示字音。)冢、累累、窦、雉、葵、舂、羹、贻(学生自读并整体读)

5、再读古文。(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准这些字音了,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流利地把古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古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

6、指名回答。(讲了一位返乡老兵的悲惨经历)

三、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1、理解诗意。(师:同学们,我们光读通古诗,是不行的,还应该理解诗的意思,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板书:明诗意)

2、合作**,理解诗意,(课件出示部分字的意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有质疑的地方,小组内互相讨论解疑,并说说句子的意思,每人翻译2句)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入情入境。

1)、举象显情。(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哪一句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1、课件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齐读句子。

3、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接下来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想一下在这漫长的65年的岁月里,他会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苦、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时的他终于可以怀着激动、兴奋、紧张、热切的期盼……归来,(是啊,因为他要回家了,他终于可以回家了……重重的山关、迢迢的水路,漫天的飞雪,一路的风霜再也不能阻挡住一位思乡老人回家的步伐了)这是何等的惊喜,但是等待他的又是怎样冰冷严酷的现实呢?

师评价:1、你说的真好。2、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3、老师发现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4、老人的命运真的是太凄惨了。5、有家难回,老人真的是很可怜。

6、从你说的话中,老师读懂了“感同身受”这个词,真棒。

4、体会情感。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问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远及近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师:近乡情更怯。家越来越近了,老人那苍老疲惫的心却跳得越来越快,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村里人,忙问:“家中有阿谁?”

师:“家中有阿谁?”什么意思呢?

生:家中还有什么人。

师:六十五年不知亲人音讯,这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牵挂让人心酸,此时此刻他最渴望,最盼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师:然而乡里人回答的却是?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屏幕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什么意思呢?

师: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就是你故家之所在。乡邻回答是什么意思?

(你的家里已经没有人了,田园屋舍早已成为荒坟了。板书:家破人亡)他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告诉老人:

“老人家,你的家人都死光了,你已无家可归了。”(不忍心,同情老人)是啊,又有谁忍心直接告诉这位可怜的老人呢?

师: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却浸满辛酸血泪和恻隐同情之心。请大家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诗中的问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问答,重要的一点是问答时要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指名分角色读。

师点评:问得急切,答的婉转。问的担忧,答的难受……

师:乡里人的回答犹如晴天霹雳般地给作者当头一棒,使作者的希望破灭。历尽千辛万难,千里寻家归,得到的回答却是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此时诗人的心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由喜转悲)。悲伤欲绝的老人凄怆地喃喃自语,痛苦绝望的老人踉踉跄跄地走近家,他看到了(师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屋内成了野兔、野鸡栖息的地方,屋外野生的谷、葵疯长。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了)这家还是家吗?这是他十五岁离开时的那个家吗?这是他几十年魂牵梦萦的故园吗?

这是他千呼万唤的家吗?

师:他以前的家是怎样的啊?他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

生答。(温馨,亲人和睦生活在一起,干净整洁……)

师: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却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家,如今却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生:凄凉荒败……

师:作者记忆中亲切熟悉温馨的家园,早就被无情的岁月之手涂抹得面目全非了。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

(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

如今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面对着这一切,这位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老兵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个画面就像是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画面吗?

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跄地走出破门,他佝偻着身子,慢慢地抬着头,茫然地看着东方)(屏幕出示)( 的老人拄着拐杖,( 走出破门,他佝偻着身子,( 望着东方(表情呆滞的老人,眼光茫然的老人,精神恍惚的老人)

师:出门东向看,这是怎样的看呢?

生:茫然的看,凄怆的看,绝望的看、无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滞……

师:老人在看什么呢? 能看到什么?

生:他也许还抱着希望。

生: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师:这看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心如死灰,绝望的……(哀莫过于心死。)

师:诗浸透着深深的悲哀。泪落沾我衣。

老人是那样的痛苦,那样悲伤,家没了,亲人没了,原来的生活没有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活着还有什么希望?他想哭,但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能将那凝聚着65年的艰辛、思念、期盼,沙场风尘、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六年级语文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一 说教材内容 十五从军征 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2 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方法 1 教法 读中理解 以悟促读。2 学法 自主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