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青山不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的家乡——风景秀美的莒南(出示**),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还有这样的地方:
1)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生交流)
2.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
(板书:青山不老)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
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
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
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
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
3.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
4.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
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
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
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二)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1)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相信你一定能解开心中的谜团!
2)是谁创造了绿洲?(是一位老人)
3)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从**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
齐读。 评:数字最有说服力。
4)用心读课文,我们解开了两个疑问。那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出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谈一谈 “每天”,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你又感受到什么?(十几年如一日,有毅力)
从“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又看出什么?(治理时间漫长;工作辛苦)
把你的感受融入这段文字中,谁来读?
就这样,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老人始终坚守在这里——(出示,指读)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另一生接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请再读读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评:真是令人惊叹哪!(板书:奇迹)
2.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15年的心血,15年里,历经生离死别,经历风风雨雨,静静地,再读读这段文字(第三自然段,配乐)
2)如果你是作家梁衡,你想问老人什么?
生交流) 评: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着老人,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梁衡。
3)这么多对话作者都写了吗?没有。老人这么多事例都写了吗?
没有。他仅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5位老人离世、老伴过世,女儿接他不走三件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这是人物专访又一个特有的表达方法。
4)抓住典型事例能够让人物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老人的了不起!(指生读)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三)走进青山,再识老人
1.感悟杨柳之“品”
1)让我们随着这位执着的老人,去看看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指生读。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这是怎样的杨树、柳树?(抓住“如臂如股”“劲挺”“顶住”等词语感受杨树柳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3)读出杨柳的品格。
4)树的品格就是老人的品格,树如人、人如树。再读。
评:你们不仅仅读懂了一棵树,还读懂了老人的心,作者的心。
2.村口道别,深化主题
1)师引读:
出示: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青山不老,为什么?(因为老人在这里奉献了全部)
3)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老人)
为什么?(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的无私奉献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评: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板书:不老)
四)走出青山,定格记忆
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1)出示原来县志: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这样的县志用在今天的青山还合适吗?如果要写一个新的县志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想一想写下来。(交流)
3)小结:县志记载历史,开创未来。在同学们写的这一段段县志上,我们知道了老人的背后是一座不老的青山,青山上有一位不老的老人。
2.补充资料,定格不老
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课件出示)
代喜增(2024年~2024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从他46岁开始,领着全家人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
马永顺,劳动模范。自2024年,40多年种树不止。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24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
2)2024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3)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老吗?(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
4)回读课题 (出示)青山不老
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 青山不老 名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2 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 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 青山不老 的含义。3 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二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 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 青山不老 名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2 通过对比阅读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 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体会 青山不老 的含义。3 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 进行读写练习 领悟表达方法。二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内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青山不老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教学重点 一 希望的青山。师 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自读,勾画,作批注,朗读 生1 朗读第1自然段 我体会到这是一片美丽的青山。生2 这里是树的海洋。生3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青山。师 是啊,这是一片美丽 充满生机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