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半截蜡烛教案

发布 2020-08-06 23:52:28 阅读 2989

6.半截蜡烛

即墨市七级镇张院希望小学朱欣堂。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形象,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想象描述心理中感悟人物的智慧和爱国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伯德诺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形成自己的评价。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语言文字训练点:

体会“似乎”的意思: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 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 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

思考并笔答: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 【设计意图:】良好的预习习惯,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们一定不能忽略,而应舍得用时间、下功夫、想办法去训练培养。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㈠ 2024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国家染上战火,先后有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人数达5120多万。在这场正义与**的斗争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半截蜡烛》。

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㈡ 师生交流反馈。

1.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

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2. 文章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教师小结: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意在开门见山走进文本。在检测学生先学情况的基础上,马上抓住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带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三、细读文本,品味人物。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他们为了保住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闯进屋子的德**官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么与敌人进行周旋的。

请同学们默读剧本,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想一想从这些词句当中你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㈠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㈡ 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人物特点。

1. 预设一: 感悟“伯诺德夫人”

(出示)句一: 伯诺德夫人 (急忙取出一盏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电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⑴ 从动作中体会。

① 从“急忙”你体会到什么?

② 为了不暴露情报,伯诺德夫人急而不忙,立刻取出一站油灯,在敌人面前她显得那么镇定自若。

⑵ 从语言中体会。

① 面对狡猾**的敌人,伯诺德夫人是怎么说的?

②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一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 突出“亮”字,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 强调“灯”字,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 重读“瞧”字,吸引德**官的注意。

③ 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保护蜡烛,保卫情报的心是不变的。)

(出示)句二: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⑴ 从神态中体会。

不动声色是什么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伯诺德夫人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动声色?

(这是在儿子杰克试图拿走蜡烛失败的情况下,这是在蜡烛越然越短,情报即将暴露的时候。)

③ 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什么?

(屏幕出示) 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 )意味着( )意味着( )

④ 面对险情伯诺德夫人却不动声色,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机智勇敢、镇定从容、临危不乱……)

过渡: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却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但是,蜡烛又一次被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儿子和小女儿又是怎么与敌人周旋,保护半截蜡烛的?

2. 预设二 : 感悟儿子“杰克”

(出示)句三:杰克 (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⑴ 从神态中体会。

① 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

② 从杰克“若无其事”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什么?(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杰克必须保持镇定从容,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⑵ 从语言中体会。

① 从杰克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② 如果你是杰克,面对敌人会怎么说这番话?

朗读评价指导:那些词语读得特别好?为什么这样读?

不管怎么读,都是为了保护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当杰克想要拿走烛台没有成功时,他为什么还要去柴房呢?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继续假装。)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幼小的女儿能保住情报吗?

3. 预设三 : 感悟女儿“杰奎琳”

(出示)句四: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⑴ 从动作中体会。

① 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小女儿杰奎琳装出了很困的样子,可以看出她善于观察,能见机行事。

⑵ 从语言、神态中体会。

(出示)句五:小女儿与敌人的对话。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 ”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

我可以拿盏灯上楼睡觉吗?“ 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

“她一定很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 ”那么,晚安,小姑娘“

聊天真有趣,可我实在太困了。”

① 学生合作朗读对话。请男生当的德国兵,女生当小女儿,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② 从两人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 杰奎琳与敌人对话时,神情自然,看不出一丝破绽。

④ 她说“和您聊天真有趣”“我实在太困了”,这是她想赢得德**官好感,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⑤ 面对敌人,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㈢ 深入人物,内心补白。

1.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当他们与狡猾的敌人进行周旋,一次次面临险情的时刻,他们的内心也是历经一次次的考验。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位,敞开思维,大胆想象。

⑴ 德**官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了,杰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⑵ 蜡烛越燃越短,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⑶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心里在不停地念叨着:

2.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之情,使母子三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四、回读课文,升华情感。

㈠ 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㈡ 师生**交流。

预设:学生形成两种意见。

1.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认为儿子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理由。

2.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阐述观点,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是母亲在前面吹熄了蜡烛为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⑵ 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母亲功不可没。

⑶ 哥哥杰克虽然没有拿走蜡烛,但他始终保持着镇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⑷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⑸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㈢ 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保住了情报,战胜了敌人。让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深刻感受一下他们身上的那份大智大勇。

㈣ 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㈤ 学生写话交流。

㈥ 同学们,让永远记住故事《半截蜡烛》,记住这了不起的一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意在启发多元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再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到文本解读多元性与规定性的有机统一。

板书设计: 6.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爱国之心。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

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

6.半截蜡烛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查词典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 摇曳 厄运 镇定 从容 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会整合段意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3.围绕 半截蜡烛 品读文本,抓住描写人物语言 动...

《半截蜡烛》阅读练习六年级语文

半截蜡烛 阅读练习 六年级语文。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历 声喝 h h 道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 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 《半截蜡烛》说课稿

6 半截蜡烛 说课稿。一 说教材。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 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