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两首送别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盛唐时期的几首送别诗。
学生:查阅王昌龄、王维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3.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自由汇报)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王昌龄。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了解了题目后,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生自主质疑)
预设:(1)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2)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提示引路,自主**。
1.出示自探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读准“芙、蓉、壶”三个字)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然后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思考批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生自主**,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解疑合探。
一)读古诗,明诗意。
1.出示古诗,指名读,然后找学生评读,再指名朗读,齐读,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3.交流诗句大意。(通过自学,你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4.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想意境,悟诗情。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体会到的?)
预设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 请大家默读这两句诗,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
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
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 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
(5)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6)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7)师引读: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再读前两行。
预设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
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指名读。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8)熟读成诵。
三、质疑再探。
1.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都解决了吗?
2.默读诗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
预设:为什么作者托辛渐捎给家乡亲友的口信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畅谈本节学习收获。
2.自主编题。
如果让你当小老师出一道题考考自己或学习伙伴,你准备设计一道什么样的题?(展示、评价)
师补充:王昌龄还擅长写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塞》,课下搜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3.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孤。冰玉。
高风亮节)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渭、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疑自探。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一首送别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 )
2.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王昌龄的高风亮节,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来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3.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4.审题质疑。
(1)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理解了课题的意思,针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诗意?诗情?
5.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6.出示自探提示:
回忆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然后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思考批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7.生自主**,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 解疑合探。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师: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生自主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客舍青青柳色新: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2.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生说,评价补充)
3.同桌俩相互说说诗意。
二)想画面,悟诗情。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预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这种情感蕴含在诗中的哪几个字中?(劝、更)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中读一读。从中你还品出了什么味道?
(悲伤、担心。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
2.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
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用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元二即将远行,此刻如果你是诗人,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3.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三)对比**,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也难怪王昌龄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质疑再探。
1.诗文学到这里,看看课始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2.默读诗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
预设: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自主编题。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给自己出一道题,你准备出一道什么样的题?
(2)展示交流、评价。
六年级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 四时田园杂兴 六年级学校 刘庄小学姓名 周 课题解读 这两首分别描写了不同地点的夏日美景,有江南农村夏日恬淡祥和的自然风光 也有西湖边上的望湖楼在急雨中的变幻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西湖望湖楼那水天一色美丽风光的陶醉,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两首诗吧!一 成功学习。成功目标 要想...
六年级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年级学校姓名。课题解读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诗文有 东坡七集 等。一 成功学习。成功目标 要想学习好,目标少不了,孩子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1 我会理解 醉书 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这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3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4 背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 教学重点 1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2 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