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说课稿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全文共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说学法:
1.朗读贯穿法。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尊重学生的个**悟。
4.读写结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说课时安排:
本课共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简介5.12汶川大**以及谭千秋老师的生平,了解课文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提挈主线。
1.揭示课题,问:课文写的是谁?板书:谭千秋。
2.问: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挈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
一)感受**:地动山摇,大难来临。
1.引: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交流。有四个句子:①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指导读得低沉。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这是**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③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好句子;④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2.指点: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情况,让我们感受到**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的危害与危急。(二)感知言行:
恪尽职守,大爱无疆。
1.引: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
学生的呢?让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批注。2.交流:
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老师补充介绍:谭老师本已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疏散,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冲进教室。
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裂成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板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壮举,再说说从谭老师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以此体会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设问: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
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师相机点拨:
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3.整体朗读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
三)感受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师述:就在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时候,楼上的水泥板塌了下来,重重地压在了谭老师身上,谭老师的右臂顿时血肉模糊,鲜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还不停地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要坚持住……余震不停地在发生,水泥板、烂砖、灰尘一次次地坠落到谭老师的头上、手上、背上,不知什么时候,谭老师停止了呼吸。当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员前来营救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什么?
引出句子:“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让学生找出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读一读。
问: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有改变吗?不同的是什么?
是后脑深凹、血肉模糊,但他还“死死地”护着。问:从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崇高精神。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2.指导学生读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飞身”一词,体会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把死亡留给自己,把。
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点拨:课文引用了三个人的话语,有什么作用吗?体会侧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引: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指导学生关注§11句1和§1,并老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体会谭老师的爱女儿爱学生爱工作。
师再述§11后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张开手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问:
这“最后的姿势”诠释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12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5.问;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点: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懂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问: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
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千秋万代永放光芒!(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部分写**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
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
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三、拓展激情,升华情感。
1.介绍:在**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形象感受)。
2.问: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3.交流。
4.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设计意图: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
6 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12 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 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的精神。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重点学写 憾 凹 漱 三个字 体会二类字。2....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4 课件四 发生 课件三 出示4 7节。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 七节,画出描写 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师 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的姿势》课堂实录
最后的姿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设置情景。配读。师 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2.进入情境。师 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