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4年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和容积的意义1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第19页上2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学生准备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
2.要认识物体的大小,准确比较两个物体大小多少,就要认识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二、师生**。
1、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边操作边讲述:请同学们看,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了一个桃。
提问:同学们先**一下,如果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入右边的杯子,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测后提问:那谁来倒一下试试。(学生倒)
提问:结果和同学们**的一样,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两个杯子装的水是一样多的,现在放进去一个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能装水的空间就少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还是这两个玻璃杯,一个杯子里放的是桃子,另一个杯子里放的是荔枝(教师准备时,可选择大小差异较大的两种水果),同学们想一想,往这两个杯子里倒水,倒进哪个杯里的水会多一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实际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倒水(老师只给学生一个杯子)。
提问:怎样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种水果拿出来,就可清楚看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了。和你们刚才的**一样吗?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看见还有大有小。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提问:同学们看,这3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个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相反,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水果越大,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反而越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3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感受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小黑板出示体积的含义)
提问:你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自由说,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物体越大,它所占的空间越大,体积就越大;反之,体积就越小。
设计意图:“体积”的概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抽象的,他们可能知道体积的意思,但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把它准确表述出来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借助直观的且大小不同的水果,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猜测、验证活动中一步步概括出“体积”的定义,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概念揭示是感性而不空洞的,是有效的。
]教学例7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盒子里装的书,提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讲述:左边的书体积大,说明左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大,右边书的体积小,说明右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小,可见,不同的盒子,容纳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课题:容积小黑板出示容积的含义)一个容器所容纳的体积越大,它的容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提问:那么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设计意图:学生正确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借助直观的大小不同的书盒子理解容积的概念是比较容易的,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到一个容器容纳的空间越大,容积越大,反之就越小就可以了,不必花太多的时间。]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的方法可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简单可行的。四、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的题目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直接进行判断,引导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去分析原因。提问:左边杯子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右边的呢?第2题。
让学生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完成“练习五”的第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都是由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一样,因此体积也就相等。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它的形状没有关系,只与它们占有空间的大小有关。
第2题。学生回答,让学生明确,同样多的饮料,倒的杯数越少,说明每个杯子的容积越多。第3题。
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根据要求逐题操作,同桌互查。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容积是指里面的空间,四周的厚度应排除在外。而体积是指整个盒子所占的空间,四周的厚度也包括在内。
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附送:2019-2024年六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3统计教案青岛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3——95。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众数的基础上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以及怎样求中位数,进一步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来合理地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你们去旅游,人多吗?如果你。
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为什么?(因为有的年龄都很小,有的很老了。)
师: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游客年龄统计表。年龄(岁)
师:可是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平均年龄是17岁,本来需要被照顾的游客,一下子变得不需要被照顾。)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就不合适。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中位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由此引出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新知。
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1.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8)
师:对!8在这组数据的中间,8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师:8跟那些游客的年龄接近?(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的一般水平。)
3.师: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
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
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
师:读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有信息窗1的经验,因此可能直接提出“青春期女生的体重的年增长情况怎样?)
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可能:
1)学生可能回答:求平均数。(全班一起解决平均数。)
生可能提出疑问: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还有3个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数比6要大得多,因此不合适。
2)我们也可以用中位数来反映这组同学的年增长情况。师:谁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生可能回答:4或4.5。
请不同答案的同学说出各自的理由。
师:如果把4和5.5或其他的数交换位置,中位数应该是那一个?
小结:要准确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必须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因此4.5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设计意图】: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意识。教师。
在学生的迷惑处适时地提出问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比较中自觉发现什么数是中位数,以及赵中位数应先排列大小。(三)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师:刚才这两道题用平均数都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那我们观察一下这两组数据,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一道题有两个游客的年龄特别大,而第二道题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学生能发现这两组数是按顺序排列的更好。)
师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中位数在出现极端数据(偏大,偏小)的时候能反映出大部分的情况。(四)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怎样求中位数。
1.出示第二个红点。
2.学生独立解决先排序。板书
3.请几个同学说出中位数。可能有说25,也有人说26,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是25和26的平均数25.5,也有部分学生感觉无法确定。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选哪个数?
5.集体交流后小结: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因此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6.师:通过以上两道题,你认为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两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求法。当数据的个数是单数时,中间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设计意图】:在初步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2.自主练习,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
小结:你能说说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对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平均数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5。
你认为用什么数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个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能充分展示不同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中的个体差异,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体验,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
中位数的教学是学生在十分熟悉“平均数”以及学习“众数”之后的学习内容。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
因此,我们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设计为:
体验地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探索性地学习求中位数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们首先改变了教学内容,在体验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时,用了两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一、游客的年龄。大部分游客的年龄都在8岁左右,出现了一个69岁的极端数据,使得17岁这个平均年龄无法反映出这批有老有小的游客的年龄特点,从而引入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青春期女生的体重年增长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有偏小和偏大的数据的出现,用平均数并不合理。这一例子,既是为了强化学习中位数的必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但是,中位数的使用有其存在的局限性。
虽然每一组数据都有中位数,但是,并不是所用的数列都用中位数来描述一般水平,一般来说,是在出现偏大或偏小这样的数据的时候才选用中位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知识点,是通过比较前面两组数据的特点得出的。
中位数的求法是既穿插在中位数的意义的理解中进行教学,又有独立的教学。在教学年龄问题红点一的问题时,学习数据个数是单数时中位数的求法;教学红点二时,学习数据个数如果是双数时,该如何求中位数,这时所给的数据有按顺序排列的。又有打乱顺序的数据。
该如何求中位数,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在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到这时,有关中位数的知识才算完整。巩固练习也是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有两个例题及其随后的试一试。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例7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用具教师准备 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 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 体积是1立方分米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 ...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 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 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 体积是1立方分米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 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过程。一 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