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比例的应用

发布 2020-07-10 23:52:28 阅读 5992

板书设计 :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3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

用比例解决问题。

1. 12.8/8*10=16(元)

2.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是x元。

12.8/8=x/10

8x=12.8*10

x=16(元)答:略。

第三单元《比例》测试题 3课时。

一、认真填一填。(15分)

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 )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比例25:34=50:68中都是比例的( )25和68是比例的( )34和50是比例的( )

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大的两位数,其中一个内项是33,另一个内项是( )

4、把4 :15 = 20 :75改写成乘法算式。

5、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式子xy=k(一定),x和y表示两种( )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 )一定。

6、如果 = c(一定),那么a和b一定是成的两个量。

:10000这个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的( )厘米,也就是( )千米。

8、一种钟表零件长是5毫米,如果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图纸上长应画( )厘米。

二、请你判是非。(10分)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3,就是说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

2、如果4x=7y,那么x:y=7:4

3、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4、分数的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成反比例。

5、一个正方形按4:1放大后,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6倍。

三、三思而后行。(10分)

1、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一定是( )关系。

a 相乘 b 相除 c 相加 d 相减。

2、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 )

a 增加 b 减少 c 扩大 d 缩小。

3、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与车轮的转数(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4、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5、在一幅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2000倍,则比例尺是( )

a 1:12 b 12:1 c 1:12000 d 12000:1

四、小小神算手。(第一题30分,第二题15分)

1、解比例。

7:x = 4.8:9.60.5:3.2 = x:5.12

0.6:x75%:25% =12:x

2、列式计算。

1)x与25的比等于1.2与75的比,求x。

2)一个数的12倍等于的15倍,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的50%相当于乙数的40%,乙数是25,甲数是多少?

五、解题小能手。(20分)

1、有一幅地图,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600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

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5厘米,如果按3:1放大,得到。

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3、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又。

行驶了1.2小时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4、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60个,12天可以完成。实际效率提。

高20%,实际多少天可以完成?

5、小明家用方砖铺地。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需896块,如果用边长4

分米的方砖,需多少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分阶段的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相互关系,知道了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介绍了比的概念,它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4.比地意义。教学内容 11册课标教材43 44页。教学目标 1 从生活中摄取研究比地意义地材料,积累一定地已知经验,理解比地意义。2 握比地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会求比值。3 理解比与分数 除法地关系,会正确地写出比。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地。教学重 难点 理解比地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同除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1

比的应用 教学设计。教案内容 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 上 p49 p50。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 问题情景 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