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效课堂研究与应用”系列丛书。
德育生活化”研究与应用。
道德与法治。
三年级上册。
学校。班级。
姓名。岱岳区小学高效课堂研究与应用系列丛书编委会。
“德育生活化”高效课堂研究。
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教研室。
亚里士多德把道德分为心智和德性两个方面,心智方面的道德以知识为基础,是可以教授的;但德性方面的习惯,却是不能教授的,只能在生活中形成。杜威也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成长的主体道德教育,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
因为生活的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个体的道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在于道德的知识和行为技能,而在于心灵的感应。感应只发生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所以,个体道德生命的发展是生活和道德的结合点。
认知性的道德教育课程,只能教给学生知识性的道德概念,受教育者把道德理论、规范、准则作为知识掌握,获得的是“关于道德的观念”,而非内在于人的“道德观念”。即便是通过认知模式,形成了道德的认知,区分善恶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但这本身也消解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导致“言”“行”分离,甚至有“言”无“行”。
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之中,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我们的品德教育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在新课程中不搞“两张皮”,要融为一体。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
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新课程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教学中,要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以首属群体(家庭、学校、邻里等)中的生活为主。
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只有扎根于生活之中才有意义,才会产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付诸于道德实践,转化为道德行为。
俗话说,水滴石穿。同样儿童良好道德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别人说上千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
儿童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美好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孩子们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一、“德育生活化”,要在道德教育的本质上“回归人本”
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张志勇副厅长认为:
道德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必须回归人的生命本质,必须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依归。
道德教育要为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服务。就是要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懂得人世间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养**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就是要唤醒人们的人格意识,懂得人的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道德教育要为人的终生幸福服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开发、利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体验、发现、建构,其本质是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的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幸福奠基。
二、“德育生活化”,要扭转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三个错位,“回归基础”
1.扭转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脱离。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培养了一大批“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许多学生并不是不知道道德价值的标准,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他就是不去这么做。问题的症结就是长期以来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这一特性。
道德知识应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因此,道德实践应该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起点。
2.扭转“上位道德”与“下位道德”的颠倒。
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范围和他的生活实践所涉及到的道德行为准则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目标偏重于认知方面,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殊不知这些“上位道德”理念的建立离不开基础性道德品质——“下位道德”的支撑。正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谈到信仰教育时曾说过:
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这种看似荒诞的道德教育现实,正是我国大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倒挂”的结果。在基础性道德的沙漠上是不可能建立起学生道德大厦的,必须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上。
3.扭转“圣人道德”与“公民道德”的混淆。
人的道德修养具有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之间的道德水平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法律标准来约束所有的人,但我们却不能用同样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约束所有的人。有些道德要求是基础性的,具有全民性;有些道德要求是高层次的,具有个体性,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做到。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另一个弊端,这就是,我们提出了近乎“完人”的道德教育培养目标。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能把一部分人才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推及全体公民?显然是不可能的。
全社会的道德教育目标必须分层,我们只有把基础性的、全民性的道德目标——公民道德作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目标,而不能把部分特殊人物才能做到的道德要求,推及未来的全体公民——全体中小学生。“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的基础上,而不是首先去追求社会先进人物才能达到的道德水准,把爱心、诚实、良心、责任、自信、习惯作为新的德育目标的核心内容。
三、“德育生活化”,要在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上“回归生活”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重视现实生活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脱离沸腾的现实生活进行所谓道德教育,这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道路选择的本源性错误,也是导致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建立以生活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学校道德教育新体系,这是中小学道德教育必由之路。
1.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不是道德知识教育,必须利用学生的道德生活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必须进入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人的道德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广阔背景。
道德作为现实生活中利益调整的一种规则,要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滋养与启迪。离开了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就难以生成。人们生活的每一天,做每一件事,都与道德相联系,可以说没有一件事是与道德无关的。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深深根植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联系,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经验来启迪、引导学生的道德生成和发展,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道德水平。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为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服务,必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帮助受教育者过上有道德、有尊严的文明、快乐、幸福的新生活。
2.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开始。
学校道德教育从生活开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从养成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习惯的养成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习惯的养成需要知识,习惯的养成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好习惯。一年365天,天天写日记,天天做家务,天天唱军歌,天天走队列,天天练讲演,天天读名著,天天记忆力竞赛,坚持下来就形成了习惯。
在每天唱军歌中心灵得到净化,培育了昂扬向上的斗志;在做家务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倍加珍爱劳动果实,培养了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在读名人传记中,感受到名人奋斗历程的艰辛,得到精神上鼓舞,培育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每天的日记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倾吐自己的真情,自我心灵得到净化,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实实在在地进行“道德长跑”;每位学生课桌上都有自己的座右铭,随时可以看到理想目标,为自己指明人生前行的方向。
四、“德育生活化”,要提升学生文化道德修养,“回归文化”
正如植物必须扎根于土壤一样,人也必须扎根于文化,文化是人的根基和家园。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文化道德教育就是借助文化的“教化力量”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人。
1.以文化人,发挥文化教育的道德功能。
一个人要将自己的道德从朴素上升到理性,从不自觉上升到自觉,从外在的道德上升到内在的道德,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教育的道德功能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道德文化、道德精神、道德榜样、道德智慧。
2.用民族文化奠基民族精神。
文化和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3.用多元文化滋养博大胸怀。
2024年之前,孔子用生动的语言,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远方的朋友交流学问、体验快乐,不仅是一种治学方法,更是一种为学境界。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以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气魄,迎接世界范围内的八面来风,在抵制腐朽文化的同时,善于借鉴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并且有机地整合到民族精神中来,促进民族精神的发展,培育学生的博大胸怀,滋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4.用地方文化陶冶学生个性。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特殊的地域性,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地方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的丰富营养。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就是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
许多老师在道德教育中注意开掘这方面的生活资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用学校文化培育学生精神。
常言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指的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营造一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文化环境,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特别是学校精神文化,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反映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至关重要。
泰山版 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二次备课指南。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也毕竟是停留于纸面的文字,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学情,每位教师也有不尽相同的特色和专长。有时候一起备的课并不完全符合自己所任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所长。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依照教师个人,特别是本班的教学实际,在授课前再次研读...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姓名时间 40分钟。满分 100分。一 知识展示台 10分 1.我们的成长学习。2.你遇到困难后,会。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二 对错判别处 30分 1.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会一无所知。2.通过与小朋友们做游戏,我知道了朋友之间应该平等友好相处。3.我们...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的学校。1 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2 知道遇到困难和问题怎么办,找那些部门,能够说说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别人听。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的学校,能给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知道遇到困难怎么办。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