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 学生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过程。
1. 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
”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 “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 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 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 “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 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
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 “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 “植物”的概念,如 “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 塑料花是植物吗 “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
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 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 “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 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 (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 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
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 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 “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一)教学目标。
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兴趣。
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1. 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 “谁认识它?
”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见过它。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 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
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 “画一棵菊花” 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
”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 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
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 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
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 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
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 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
怎么去观察,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 (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 (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 (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如果课堂时间宽裕,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如果室外活动组织有困难,也可以带学生到窗边去看看大树。
第3课观察叶。
教学目标。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教师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1. 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 “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
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 “画一片叶”打基础。
2. 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让学生通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 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 “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
”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
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 “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 “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 “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 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
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 “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 “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 “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 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
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 活动或是工程实践。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4.意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的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5.愿意去主动搜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1 小小科学家。教...
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单元目标 本单元安排了 1 初识大自然。2 考擦大自然 从校园开始。3 大自然中的发现等3课书。共七个活动。旨在让学生以自然界中的物品 生命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学习观察 比较 分类等基本科学方法的同时,学习考察方法,为建构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第四课让我们发现更多。清水塘学校2017.10 教学目的 1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 形状 结构间的关系。2 科学 会对哪种形状的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做好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 比较。找出容易搭建的积木并做好记录,观察分类的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