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班级:一年级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与兴趣目标。
科学**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如下:
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产生逻辑**的能力。
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四个单元,共12课,但是却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球的构造,有岩石、不同的土壤等,并通过学生玩泥巴,让学生对地球的岩石及土壤有了初步的认识。
4.让学生认识水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单一物质。
5.学生用自己的多种感官认识水的不同特性。
6.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7.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生存。
8.水中可以溶解一些物质,比如说盐、糖等。
9.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0.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1.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2.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3.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14.人们为了使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5.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6.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二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既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
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上学期相比,经过半年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课堂常规;与。
二、三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1.石头。教学目标】
1.知道石头无处不在,了解石头的用途。
2.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3.学会用气泡图描述石头的特征,开展结构性观察。
4.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运用分类结果,学会利用石头。
教学重点】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石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初步了解石头及其用途。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请看看它们是什么?(**各种各样的石头及石制品**)
2.**看完了,现在我要考考你们,这些**中的内容都与一样物体有关,你们知道是什么物体吗?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并利用**渗透石头的用途。]
3.大家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石头(揭示课题:石头)
4.其实刚才的**,也为我们展示了石头的用途,你们发现了吗?能再总结一下石头都有哪些用途吗?(造房子、铺路……)
5.石头除了有用外,石头能不能用来玩呢?你们都是怎么玩石头的?
二、学习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
1.师:石头这么有多用途,还这么好玩,看来我们确实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石头的特点。
2.怎么做才能了解清楚石头呢?(观察)
3.该怎样观察?(学生说)都观察石头的什么呢?学生列举观察石头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察,巩固上学期学过的观察方法。]
4.(做为难状)哎呀!你们说了那么多,我都没记全?谁能想办法帮我记全这些内容?(写下来)
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记录的确实是个好办法?怎么记,才能又快又清楚?学习气泡图法。
6.讨论记录的方法:
1)首先,在盒子中选一块石头,把要观察的石头的号码填在中间。
2)颜色:利用彩色点记录颜色。
3)形状:利用形状仓库比对,近似描述。
4)大小:比对实物图,确定大小。
5)斑纹:选择符合特征的项。
6)表面:利用五角星个数,表示光滑粗糙程度。
7)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实操经验少,教学中适度的“扶”是很有必要的。]
7.学生观察记录。(实物投影)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你们看到的结果?
8.评价:学生评价:大家的发现真不少,记录做得也很漂亮,你们觉得刚才汇报同学的记录,哪个地方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设计意图:学生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设计意图】三、按需求给石头分类。
1.刚才,大家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观察了石头,了解了石头的一些特点,可是一块石头我们可以这样观察,(出示课件:一堆石头)一堆石头,又该怎样观察呢?
2.学生思考,给出方案。
3.一堆石头,我们可以先给石头分分类,怎样分类呢?
4.按什么分,这个叫分类的标准,如果你给石头分类,你会按什么来分?
5.刚才大家说得都没错,但是要注意,每次只按照一个特征来分!
6.分类也需要做好记录,今天我们学习了气泡图,大家就用气泡图的方式来记录你们的分类,好吗?会记吗?找学生单单说一说。
7.学生利用气泡图法进行分类。
1)按大小分。(2)自选特征分类。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本环节利用刚刚习得的方法,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又能再次巩固气泡图的用法。]
8.实验结束,请让你的小手离开石头。
9.汇报分类结果。
10.小结:请学生互评分类情况。你觉得哪位同学的分类最清楚?说说你的理由。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盐池县第三小学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盐池县第三小学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2 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 目标。1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2.科学 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小组合作 学习。4.科学 技术 ...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1 找空气。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2 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 证明空气存在 的实验 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 性趣 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4 了解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