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发布 2023-03-30 16:24:28 阅读 8321

第一单元水。

第1课认识水。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科学**。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科学态度。

乐于合作,善于交流;会积极参与实验;用证据说明问题。

4.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试管、u形管。

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

教师准备材料:自然界中各类水的**。

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熟悉的物质——水。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水。

1)引入:水是怎样的,你已经知道哪些?是怎样知道的?

了解学生对水的已有认知)

2)思考:水究竟有没有颜色、是否透明、是否会流动、是否有气味、是否有味道等?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观察水?

3)学生初步观察,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和安全教育(未知的物体不能尝味道、闻气味,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要在老师的允许和指导下才可以进行)。

4)引导学生把水的基本性质填入气泡图。

5)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呢?让学生猜想。

6)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学生动手验证观察其形状变化。

7)用填图的方式对倒入不同容器里的水的形状进行描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8)小结:借助气泡图,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征: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辨别水。

1)出示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五种常见液体。

2)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哪杯是水?

3)学生验证。

用不同的感官,渗透安全教育)

4)小结:什么样的辨识顺序更合理安全?(一看二闻三品尝)

3.说一说大自然**有水。

1)学生自由回答。

2)依次出示课本中的四张**,描述这是什么地方的水。

三)整理,下课。

第2课比较水的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

2.科学**。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并实施;能简要讲述**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科学态度。

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话。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积极思考。

4.认识到人们可以借助工具更好地了解和**世界。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粗的杯子、高的杯子、一次性塑料杯、小杯子、饮料瓶、直筒玻璃杯、记号笔、尺子、水槽、电子秤等。

教师准备材料:两个盛水瓶(瓶子相同、水位不同)、两个盛水瓶(瓶子大小不同 ,水位相同)、两杯水(直径大的杯子里水位低,直径小的杯子里水位高)、红墨水、已制好的刻度杯。

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三组盛有水的两个瓶子,分别让学生猜哪瓶水多。

第一组:水位不一样,瓶子相同。

第二组:水位相同,瓶子大小不一样。

第三组:水位不同,瓶子大小不一样。

二)新课学习。

1.哪杯水多。

1)思考:哪杯水多?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

2)学生根据已有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方案交流、评价、补充,完善方案。

4)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汇报。

6)小结:各组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事先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这就是“统一标准”。

2.自制刻度杯。

1)思考:我们知道了哪杯水多,但要知道多多少,该怎么办?

2)出示一个小杯子。

3)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来比多少。但同时操作麻烦,费时,容易将水洒出来。

4)出示一个大杯子。

5)再思考:加一个更大的杯子,怎么利用一大一小来比较更多的水的多少?

6)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可以将小杯中的水倒进大杯,每倒一杯水则标记一条刻度线,直至刻度线标记至大杯最高位置。制作一个刻度杯之后,再来比较水的多少。

7)小组成员合作制作刻度杯。

8)用自制的刻度杯,比较水的多少。

9)说一说刻度杯的优点以及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

三)整理,下课。

第3课小水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并能举例说明。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2.科学**。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能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3.科学态度。

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注重实践,尊重事实;能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4.认识到人类利用小水轮帮助工作,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捷。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制作小水轮的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和**资料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水,那么水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机械装置,它可是我国古代先民们的伟大发明呢,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1.猜一猜。

1)展示水轮**,让学生回答它是什么。

2)提问:它是怎样转动的?

2.制作小水轮。

1)分发资料包,每小组一套。

2)展示小水轮完全组装好之后的**,引导学生认识小水轮的各个部位。

3)教师一边演示安装过程,一边指导学生组装水轮。

3.让小水轮转起来。

1)提问: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呢?

2)小组进行实际操作验证。

3)小结:小水轮是靠流水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4)提问: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5)小组交流并实际验证。

6)各组分享交流和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4.流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1)依次出示课本上的三幅图,让学生描述**内容。

2)教师补充描述**内容,并说明流水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空气。

第1课**有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2.科学**。

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对周围的世界的**兴趣,学会用证据说明问题,体会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薄而透明的塑料袋(不能漏气)3个、扇1柄、气球3个、泡沫塑料1块、粉笔1支、碎砖块1块、海绵1块、小卵石1枚、水槽1个、矿泉水瓶1个、手钻1支。

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二)新课学习。

1.袋子里有什么。

1)展示3个塑料袋(袋口用细绳捆紧),第一个塑料袋空的,不装肉眼可见的东西;第二个塑料袋装一些水;第三个塑料袋装一个苹果。

2)提问:第二个袋子里有什么?第三个袋子里有什么?

3)提问:第一个袋子里有什么?怎么证明?

4)学生讨论,想办法(看、捏、扎个小孔听声音、浸入水中松口子冒气泡等办法)

5)师生共同验证。

6)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听得到,借助水甚至能“看”到空气(气泡)。

2.找空气。

1)提问:怎样可以找到周围的空气?

2)用塑料袋、扇、气球、杯子、水槽、注射器等找空气。

例如:吸管完全插入水杯,对着吸管吹气,发现许多泡泡不断出现。

对着空气球吹气,能将气球吹大。

将充入空气的注射器插入水槽,并推动注射器,发现出现泡泡。

3)用泡泡图整理:哪些方式能让我们找到空气?

4)设计实验,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的空气。

5)把猜想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第3页下方**的**那一行内。

6)验证实验结果,并将验证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的结果那一行内。

7)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3.拓展。1)在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空气,人们叫它大气层。

2)教师简单介绍大气层的作用。

三)整理,下课。

第2课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2.科学**: 能像观察水那样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3.科学态度: 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扇子、书本等。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二)新课学习。

1.空气是什么样的?

1)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知道?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提示可按照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

2.观察空气。

1)引导学生像观察水那样去观察空气。例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观察空气的,并说明空气是什么样的。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空气的特性,并与水的特性做类比。

5)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形状进行重点**。

6)提问:空气有固定形状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7)小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3.读一读。

1)展示教材**,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文字。

2)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3课小风车。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空气能够流动,有力量。

2.科学**。

利用剪刀和简单的材料来制作小风车。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3.科学态度。

对科学现象表现出**兴趣。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5厘米×5厘米的绘图4-6张、图钉4-6枚、小木棍(或竹筷)4-6支、小剪刀、电风扇等。

教师准备材料:人们利用风车的科技史**资料或**。

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展示做好的小风车。问同学们玩过小风车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小风车吧!

二)新课学习。

1.制作小风车。

1)看图,说出制作步骤。

2)让学生拿出小风车资源包,清点一下各个小部件是否齐全。

3)教师演示折纸、剪纸、组装技能,并进行安全教育。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5)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做出小风车。

6)展示自己制作的小风车。

2.让小风车转起来。

1)提问:我们玩小风车时,是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的呢?

2)学生回答,并进行演示。

3)提问:怎样让小风车转得更快?

2023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水。第1课认识水。一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到水是无色 透明 无气味 无味道 无固定形状的液体。2.科学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 能用语言 文字 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3.科学态度。乐于合作,善于交流 会积极参与实验 用证据说明问题。4.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18 2019学年第二学期班级 一年级任课教师 一 教学目标。一 情感 态度 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 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 热情 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盐池县第三小学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盐池县第三小学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2 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 目标。1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