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
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年级历史9课教学设计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教学设计。1 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及老子的思想。2 说出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各学派思想和代表人物。3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 学习重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三 学习重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四 学习过程 一 自主...
七年级历史9课教学设计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一 学习目标学生纠1 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及老子的思想。2 说出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各学派思想和代表人物。错3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1 导的学习习惯。二 学习重点。入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三 学习重点 播通俗...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学案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第9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 1 思想家老子 2 百家争鸣。自主学习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题 15分钟。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孔子。1 如图是。2 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3 他主张。4 他的著作有。5 孔子注意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6 他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