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

发布 2020-04-01 16:14:28 阅读 7106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飞越大学生辅导团队★

初中数学学科教案。

总编辑:王良帅。

老师寄语: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

态度是驰骋的步履。

方法是腾飞的翅膀。

飞越大学生辅导团队教案。

数学七年级(上)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点一:代数式。

当式子后面有单位时,要将含参数的加、减式加括号。例:温度由t℃下降2℃后是(t-2)℃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知识点二:有理数。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有理数 0 小于0的数叫负数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来表。

负数示的量具有相反意义。

在正数前加上“-”号的数叫负数。

正数与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与0统称为非整数。

正整数。整数 0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负整数非正整数集。

有理数正分数。

分数。负分数。

知识点三:数轴。

一般地,我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原点。

数轴通常规定原点向右(向上)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向左(向下)为负方向。

取适当的长度为一个单位长度,即单位长度。

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

①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②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④如果三数同时进行比较大小时,书写时的次序,必须是“同大”或“同小”

知识点四:相反数。

一般地,在原点两侧到原点距离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数值相同,符号不同。

在任意一个数前添上“-”号,新数就表示原来的那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仍是0

知识点五:绝对值。

一般地,在数轴上某一点到原点的距离长度就是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a|

由绝对值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0的绝对值是0

知识点六: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点七:有理数加法简便运算。

在有理数的加法中,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运算简化。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知识点八: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因为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统一成加法,所以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可以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例:-20+3-5+7=(-20-5)+(3+7)-15

注:①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知识点九:有理数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积为1的两数互为倒数。

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负因数个数为奇数个时,乘积为负;负因数个数为偶数个时,乘积为正。

知识点十:有理数乘法简便运算。

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a(b+c)=ab+ac

注:如果因数是字母相乘时,那么因数间可以用“×”来连接,“·也可省略不写;如果因数是数字相乘时,那么只能用“×”来连接。

知识点十一:有理数除法法则。

①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a÷b=a·1/b(b≠0) 0不能做除数。

②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

③在乘除混合运算时,往往先将除法转换成乘法,然后在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知识点十二:有理数的乘方。

指数(指数为1通常省略不写)

求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过程叫乘方。

底数幂。求乘方的结果叫幂。

注: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乘方遵循乘法法则:

①负数的积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②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整数,0的任何次正整数次幂都是0

知识点十三: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

①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②然后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③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知识点十四: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

知识点十五:近似数。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我们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知识点十六:整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

单项式单独的一个字母(系数为1) 系数:单项式中字母前的数字因数就是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数字与字母的乘积。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就是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个项就叫几项式;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知识点十七: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常数项之间也是同类项)

注意:在判断某几项是否是同类项时应进一步明确:

⑴两个标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指数相同。

⑵同类项与他们所含相同字母的顺序无关。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注:⑴重新排列多项式时,各项都要带其前的符号一起移动位置。

⑵对含有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一般按其中的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升幂)或者从大到小(降幂)的顺序排列。

知识点十八: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均改变;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点十九:等式。

用“=”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在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式子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和等式的右边。

知识点二十: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设未知数列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能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知识点二十一: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结果仍是等式。

如果a=b,那么ab=ba。

等式性质2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整式),结果仍是等式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知识点二十二:解一元一次方程。

把原方程中的已知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方程的右边,并将此数变号,此种变形叫做移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方程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题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和答)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知识点二十三:几何图形。

我们把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叫平面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圆等。

几何图形。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叫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圆柱、球等。

将立体图形的各个面展开变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就叫这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知识点二十四:点、线、面、体。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知识点二十五: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七年级数学

一 选择题。1 绝对值小于101所有整数的和是 a 0 b100 c 5050 d 200 2 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为整点,某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厘米,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放一根长为2005厘米的木条ab,则木条ab盖住的整点的个数为 a 2003或2004 b 2004或2005c 2005或2006...

七年级数学

2.6有理数的加法 1 知识点 1.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进行计算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可遵循 一定 二求 三和差 的步骤。首先是确定和的性质符号 其次求各加数的绝对值 最后决定各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例1.计算。解答 1 点拨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

七年级数学

1 把长方形纸片折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长方形,有哪些折法?2 把长方形纸片折成面积之比为1 2的两个小长方形,又有哪些折法?归纳 按面积分割长方形的问题可转化为分割边长的问题。1 自学课本p106页并完成课本中的分析。2 思考 1 甲 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 1.5 是什么意思?2 甲 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