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与教学。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与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推进到。
五、六年级,我大致浏览了一下教材,发现教材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有关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题,如:第二单元的《身边的变化》、《感受村民选举》等。面对教材中大量的社会知识,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比较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会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知识型的社会课,这样就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准确地解读教材,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系呢?我觉得应该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
关于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表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鲁洁教授也给我们做了这样的概括:
它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
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综合课程,它综合了有关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国外没有专门的品德课,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历史和文学(包括宗教)。历史所蕴含的是一种选择的道德(对善恶进行选择),文学是人性深处的一种道德。
我们说要通过生活讲道德,其实,历史就是生活(历史人的生活),文学也是生活(细节化的生活)。历史、文学都是人写的,是人的活动,我们解读历史,就是要把它还原**的活动,用一种细节化的方式来呈现,让历史中有一个人,一个能与学生对话的人。
地理,其实是指人类的生活空间,这个生活空间是我们人类的活动场景与活动资源。人类和自然环境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在全球化时代,道德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还应当包含着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在整个世界上,自然跟所有的人都发生了联系,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作为一个公民,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怎样对待自然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获得地理方面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宽容、共赢、共生的品格,学会感恩自然、呵护自然。
由此可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学是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二)寻求两个通道。
1、走进生活的通道。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逐渐加大了知识的含量,容易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开始,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
如,学习《隔海相望》(六年级上册第6课)一课,可以从学生对台湾企业的了解,对台湾人的了解,对台湾的电影、电视,歌星、影星的了解,对台湾商品的了解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同根同源,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湾是祖国血脉相连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既了解台湾的社会生活,又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再比如《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五年级下册第_课)一课中有一则。
新闻链接。最新消息:_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建筑工地发生化学毒剂伤人事件,这些毒剂正是侵华日军当年所遗留下来的。
一段新闻立刻成为了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会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去和历史对话,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我们用类似的方法处理教学,可以使许多看似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生动起来,还原为学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做出价值的判断。
2、走进心灵的通道。
传统的历史课往往采取宏大叙事手法,淹没了历史中的人和生命,使历史变成了一种只需要记忆的年代、事件和人物。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则大量采用了生命叙事,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物去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
历史本来就是由人创造的,历史的。
人化。就是把隐藏在历史事件中的人凸显出来,让人走向前台。我们教材的呈现方式是:
把历史以生命叙事的方式表达,让一个个与儿童同构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仿佛站在了儿童的面前,与儿童展开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儿童的生命在与。
历史人。融合中就会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努力去寻找。
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故事,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等等,从而产生移情体验。
三)实现三个转换。
1、从。面对客体。
转换到。面对主体。
品德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一个态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对待人,怎样对待自然,是认同、还是抗拒,是接受还是反对,我们和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传统的社会课,是被老师当作知识来教的,作为知识课,要解决的往往是。
是什么。为什么。
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事实讲清楚,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样的课它要达成的目标其描述词是。
知道。了解。
掌握。等。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发生变化,课程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必须要实现一个转换,即从对客观世界的一味探求转换为主体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怎样生活,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用什么方式去生活,也就是从。
面对客体。转换到。
面对主体。只有通过这样的转换,学生主体才能进入,学生的品德才能得以形成。
比如,学习《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六年级下册第9课)一课,在谈到。
有限的自然资源正在频频告急。
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感到这似乎和他没什么关系,离他远着呢!鲁洁教授举例说,我们可以这样转换一下:
当你到30岁的时候,你身边的什么物种可能没有了;当你到50岁的时候,什么物种可能没有了。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让这些自然资源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1 科技代给我们什么?第一课时 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第二课时 科技是把双刃剑。第二课时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2 社会文明大家谈。第一课时 文明素养面面观。第二课时 生活中的一米线。第三课时 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3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第一课时 我们的休闲活动 我们社区新...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 上册教材分析及进度。一 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少年期。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酗酒 抽烟 沉溺网络世界 毒品和邪教宣传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
苏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目标与教材解读
一 学情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开始朝着少年期过渡。在过渡期时期内,他们的心理比较复杂且充满矛盾,在这最为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的引导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必要 十分重要!二 各单元教学目标及教材解读。1 教材第一单元 成长中的新问题 教材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