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发布 2020-03-28 00:20:28 阅读 8230

第1课丹顶鹤生活在**。

教学目标。1.了解丹顶鹤适合生长的环境;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3.体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证明假设和得出结论”的科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动物的生存要以环境为基础。

2.**“丹顶鹤生活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这两张**,第一张是古人所画的松鹤延年图,展现了丹顶鹤在松林中活动的情景。而第二张**,呈现的是两只丹顶鹤在沼泽地觅食的情景。那么,究竟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这个问题。

二、作出假设。

地球有许多不同的自然环境,也生存着各种不同的动物,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动物才能正常地生活。

那么,你认为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方是松林还是沼泽地?

我们来假设:丹顶鹤适合生活在沼泽地。

三、证明假设。

一)整理信息。

为了证明我们的假设,我们就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整理出松林的环境特点、沼泽地的环境特点和丹顶鹤的生活特性等相关信息。请看老师整理的信息:

1.松林的环境特点。

松林里树木茂盛,地表灌木丛多;潮湿,常有小溪,但产鱼虾量不多。

2.沼泽地的环境特点。

多河流、湖泊,水分充足,多小型水生动物;植物茂盛,水生植物较多;地势平坦,空间广阔。

3.丹顶鹤形态和生活习性。

丹顶鹤的形态:全身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颈、腿和部分羽毛黑色;体长120~160cm,它的外形特征有三长,即腿长、脖子长、嘴长。

丹顶鹤的生活习性:主要以鱼、虾、软体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茎等为食;它起飞时需要用双腿助跑几十米的距离,飞行时双翼展开宽达3米。

二)分析推理。

根据收集到的这些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丹顶鹤适合生活在沼泽地的理由:

1. 沼泽地多河流、湖泊,水分充足,多小型水生动物,植物茂盛,水生植物也较多,为丹顶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2.沼泽地地势平坦,空间广阔,有利于丹顶鹤起飞和降落。

接下来,我们再仔细观察:丹顶鹤生存在沼泽地时,腿长可以防止陷入泥中,同时腿也是泥水深浅的探测器。嘴长,颈长,才可以容易地吃到泥水中的小鱼、小虾等食物。

由此得出丹顶鹤适合生活在沼泽地的第三个理由:

3.丹顶鹤嘴长、颈长、腿长等外形特征有利于浅水捕食。

由此可见,丹顶鹤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沼泽地的环境密切相关的。

同样的,通过合理的分析推理,我们也能得出以下这几个丹顶鹤不适合生活在松林的理由:

1. 丹顶鹤起飞时需要用双腿助跑几十米的距离,飞行时双翼展开宽大3米;而松林里树木茂盛,地表灌木众多,不利于丹顶鹤飞行。

2.松林虽常有小溪,但产鱼虾量不多,丹顶鹤的食物不够充足。

四、得出结论。

根据上述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丹顶鹤适合生活在沼泽地里。

五、扩展资料:有趣的鸟足。

1、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2、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

1.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2.科学**的过程是这样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证明假设、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1.丹顶鹤生活在**。

沼泽地松树林。

教学反思】:

第2课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生存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

2、 以沼泽地为例,知道自然环境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条件。

3、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如何实验生活环境。

4、 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各种生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

1、出示生活情境图:四个小朋友在参观中观察到丹顶鹤在沼泽地栖息的场景,讨论这沼泽地未丹顶鹤的生活提供了什么的问题。

2、问题:环境需要满足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比如食物、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沼泽地能为丹顶鹤提供怎么样的生存条件呢?

3、揭示课题:生物生存的环境。

二、教学主题。

活动一:环境提供了什么。

**:出示任务驱动情境**。

任务:思考并相互交流沼泽环境为丹顶鹤提供了那些生存条件。

小结:沼泽地有大量的水源,丰富的水生生物能满足丹顶鹤基本的食物需求,看看的环境能满足丹顶鹤的群体生活所需,较高的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丹顶鹤的隐蔽场所来防御敌害。

活动二: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

**:出示任务驱动情境**。

交流:这个沼泽地里生存着什么动物和植物?

讲述:**中主要的植物有芦苇、荷、睡莲等;动物有反嘴鹬、斑嘴鸥、白鹭、水蛇、乌龟、青蛙等。

小结:湿地生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间是相互关联的。

活动三:动物的栖息地。

**:出示任务驱动情境**。

思考与讨论:这些生态环境有什么特点?生活在这种环境的生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有什么关联?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气候条件(降雨、温度、湿度等)、植物的分布种类和动物的分布种类等去思考。

三、课堂小结。

各种动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板书设计 2、生物生存的环境。

提供生存条件。

环境生物。适应。

教学反思】:

第3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2、 举例说明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3、 收集资料,了解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

4、 培养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搜集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

1、 展示生活情境图,四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间揭开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鼠妇。

2、 提出问题:鼠妇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 揭示课题: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学习主题。

活动一: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1、 小百科: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在花园、庭院的砖缝、石头或花盆下面看到它们。

2、 实验**鼠妇是否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证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3、 小结:通过实验,发现鼠妇在纸盒的阴暗一侧分布较多,活动较明显。说明鼠妇适应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具有明亮光线的生活环境。

活动二:动物的迁徙。

1、 **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相互交流,了解更多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2、 分别讲述课本中角马迁徙、大马哈鱼洄游、大雁迁徙、蝴蝶迁徙这几种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实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物迁徙背后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适应的。

板书设计。3、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吗?

动物的迁徙(冬眠、夏眠)

教学反思】:

第4课隐藏在环境中。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2、 运用模拟活动,认识动物的保护色等的作用。

3、 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 产生对生命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难点。

运用模拟活动,认识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

1、 **出示生活情境。

2、 产生问题:明明近在眼前的虫子怎么会突然不见呢?

3、 驱动任务:虫子的颜色与草地相近,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吗?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草地上的蝗虫。

1、 展示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蝗虫和山地上的蝗虫,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 分工合作模拟实验。

3、 小结实验结果:黄色的蝗虫不适合在草地上生存,而适合在山地生存。

活动二:动物的伪装。

1、 **展示情境图,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图中的动物以及它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2、 老师讲述情境图,引出保护色和拟态。

3、 小结:动物的保护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适应环境的避害行为。拟态是比保护色更高级的伪装方式,拟态不但模拟了颜色,还模拟了外形的特征。动物的自我保护本领是很强大的。

板书设计。4、 隐藏在环境中。

保护色。动物的伪装。

拟态。教学反思】:

第5课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2、通过观察和概括,发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3、培养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概括,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教学仪器、教学电子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示本课任务驱动情境**。

问题1:成语中螳螂、蝉、黄雀三种动物,是什么关系?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知道蝉被螳螂吃,螳螂被黄雀吃。

问题2:蝉吃什么?

二、学习主题。

活动一:串起来的食物链。

1、“串纸环”游戏。

**:继续出示驱动情境**。

讲述:同学们,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串纸环。

任务:请把螳螂、蝉、伯劳三种动物以及它们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纸条上。

交流:请学生代表展示他们书写的纸条,知道要补充蝉的食物——树汁(植物)。

小结:写出纸条有4张:树汁(植物)、螳螂、蝉、伯劳。

任务:按照谁被谁吃的规律,把纸条粘贴起来串成环。

活动:小组合作,学生把纸条串成环。

2、认识食物链。

展示: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串好的纸环,并汇报其中含义。

交流:请学生对汇报结果做出点评,老师及时肯定与鼓励,并做出补充。

问题:观察串好的纸环串,像是什么形状?

交流:一环扣一环,就像一条链。

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一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要求:将这条食物链按照顺序写在教科书上,并用箭头表示食物的去向。

**:展示食物链。

活动二:相互交错的食物链。

1、食物链的组成。

引导:大家观察草原上的这些生物,看看能构成多少条食物链。

讨论:学生分组对草原上的动物和植物进行分析,找出每一条食物链。

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已有知识,说出自己找到的食物链。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六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六年级科学教案2013 2014 上册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目标 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时间 课型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

科学教案六年级下册

1 细胞。一 教学目标。1 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2 知道科学 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 的志趣。3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 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重点 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科学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 教材分析。科学主要以科学 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 过程依次分为 观察与提问 猜想与假设 计划与组织 事实与证据 分析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等六组,称为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