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优秀的古诗文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之所以延续数千年而不绝,正是因为凝结着诗人的魅力、气质、灵魂,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多诵读优秀诗文,第二学段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因此,教学时应该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在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
在读中感悟语言,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搜集过年的风俗。(2)搜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资料。(3)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过年风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师:(板书:元日)你们知道“元日”指什么吗?猜猜看。生1:元旦。生2:元宵节。生3:春节。
2、指点: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元日”并非是“元旦”,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
3、师: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生1:贴春联。生2:放爆竹。生3:贴窗花。……
根据回答出示风俗)
4、小结过渡: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1/5
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了王安石的《元日》,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板书:宋王安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是为接下来理解诗意作铺垫,主要是为了帮学生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个词。其实从古到今,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过渡: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赶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自由朗读古诗《元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尝试为古诗划分节奏。(3)画出不懂的词语。2、教师重点点拨。
1)“屠、曈、符”的读音。
2)“爆”的书写要正确。注意右下部不能写成“水”。3、检查。
1)朗读词语:爆竹、屠苏、曈曈日、千门万户、旧符。(2)指名朗读古诗《元日》,相机正音。
(3)听录音范读,生对照画出节奏。(4)指导学生按照节奏停顿朗读古诗。4、质疑问难:
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的朗读应是循序渐进的,过多或过高的要求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本课4个生字,本首诗就占了3个,所以在设计中先要求学生把诗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古诗有着较强的节奏感,所以会读诗,也应当包括读好诗句中的停顿,从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三、合作**,理解诗意。
1、学习小组交流各自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借助工具书、结合插图……)2、组内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3、组内尝试交流古诗的意思。
4、从诗中了解宋朝时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在诗中画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古诗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学起来有难度。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尤为重要。而小组合作**恰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求知欲,为下面正确理解诗歌内涵作了重要的铺垫。
四、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过渡:读一首古诗,要细细地品,慢慢地赏。要能从文字中看出画面,从画面中读到诗。
再读读整首诗,用“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这样的句式来进行交流。
2、交流。1)预设1:“燃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①学生进行句式交流。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眼前的画面描述具体(出示插图):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一阵又一阵的爆竹声/爆竹声震耳欲聋/孩子们发出欢笑声……)
理解:“岁”和“除”。
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哪首诗中也有“岁”字?生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师:这里“岁”就是“年”的意思。那么“除”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成语呢?
(除旧迎新)所以“除”是“去、交替”的意思。人们燃放爆竹,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爆竹声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是喜庆心情的流露。
用完整的话再一次描述诗句的意思。⑤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春节到来时的欢乐喜庆。(2)预设2:“畅饮屠苏”——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资料“屠苏”:是一种草名,诗中指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
这种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以赐吉祥。在古代,过春节人们有在元日这**东畅饮屠苏酒喜迎新春的习俗。
想象:人们在饮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③生带动作表演。
哪个字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心情?(理解“暖”字。春风吹来让人觉得温暖,春节到了,人们的心也变得特别高兴和温暖。)
有感情朗读,读出人们欢饮屠苏酒、喜迎新年的热闹场景。(3)预设3:“迎接太阳”——千门万户瞳瞳日”①理解:曈曈日。
师:“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古代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说说画面:旭日的灿烂光辉普照着千家万户,家家都亮堂堂的。③师小结: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普照着大地,普照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多么充满希望!
有感情朗读。
4)预设4:“换桃符”——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示资料,理解“新桃、旧符”:都是“桃符”的意思。“桃符”就是早期的“春联”。新年挂桃符已经成为宋代广泛流行的习俗。贴春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引导学生用句式交流画面。③引导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春联。
师小结: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期盼幸福生活,为节日增加喜庆欢乐的气氛。
有感情朗读。
3、总结:(1)引导学生再一次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藏在诗中的画面。(2)师总结: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这三个热闹、欢乐的典型场景,只用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过新年的欢乐喜庆。时至今日,人们在过春节时仍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这首《元日》。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过春节时的热闹、欢乐。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不仅要读懂诗句表面,还要依托诗歌内容,创设情境,通过读和说的有机结合,把诗歌读透、
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出诗中的内涵。
五、了解背景,深化理解。
1、师过渡:读一首诗,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诗的意思上。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对于诗歌的内涵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简介诗人。
3、出示:王安石变法简要资料。
4、引导学生尝试体会诗中的内涵:读了王安石变法的资料,你再读读这首诗,除了过春节的开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心情?
对改革成功的乐观和自信;诗人除旧布新的喜悦……)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决心和信心?(总把新桃换旧符)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诗的内涵。
设计意图:“字字皆是情,声声总关情。”古人写诗多用隐喻,吐露其独特的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关注诗人的创作背景,能很好地倾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的情怀,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六、诵读体会,总结全诗。1、吟诵,体会情感。2、背诵积累,领悟内涵。
3、总结:这首诗通过对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等欢乐、热闹的动人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万象更新、喜庆热烈的节日景象。更通过“除旧岁”“换新符”等表达了自己对实施新政、变法图强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课内外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内涵。这一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语文教案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2 认识生字23个。3 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4 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 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教学难点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全诗。2 理解语句的意思。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 词卡片。课型 古诗。教学方法 讨论 小组合作式。教...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 《雾凇》教案
23.雾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3.学生抓住关键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我会读 师 请同学们看上投影,把这些词语复习一遍 三九严寒夜幕降临。松花江畔十里长堤...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7》优秀教学设计
习作7 教学目标。1 留心生活中的感人画面,学习积累写作素材。2 通过描写观察到的真实情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 语句通顺,能把感动人的地方写具体。教学重点难点 能把自己看到的感人情景通顺地描写下来,并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流程。板块一 观察 叙述故事。1 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画面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