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发布 2020-03-20 21:54:28 阅读 222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从本册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本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办法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材呈现的例题素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只不过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需要根据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组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不像过去解决过的实际问题那样明显,需要交流寻找中间问题的想法。

教材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安排数学活动。这样,即使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可能,也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真切感受到列表及运用某种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必要性,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预设]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并通过列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该充满挑战与探索,创造与成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构建模型(学会制表)→利用模型(学会看表)→拓展模型(学会用表)”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追求创新的人格,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用智慧积木搭建“数学乐园”!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策略。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动画片)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司马光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人们把这一好的办法称之为“策略”。

板书:策略。

司马光砸缸,孩子得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什么叫策略呢?策略就是计策、谋略,即方法。你在哪些地方见到用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2、揭示课题。

谈话: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很多策略。

补充板书:解决问题的。

二、联系生活,**策略。

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三个好朋友去文具店买文具,在文具店里碰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助解决。

出示例题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出示第一个问题: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

谈话: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出示**:

谈话: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哪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呢?“5本”填在哪一格?“多少元”填在**?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列**。

提问:谁愿意说一说18元为什么不填在下面?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

揭示: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2、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列表之后,我们再怎样做?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的第一行(从条件入手),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条件入手。

学生先自主**策略,再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整理和讨论,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8÷3=6(元)6×5=30(元)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刚才他是根据**从条件入手。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大家来观察**第二行,想一想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问题入手。

3、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思路?谁愿意说一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根据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4、引导:你会不会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呢?先独立完成,再在班内交流。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都会求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挑战?

提问:小军用42元钱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让学生先从条件和问题入手想一想,再填表,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8÷3=6(元)42÷6=7(本)口答:略。

谈话:通过两次用**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揭示:利用**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2、比较体会:在列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你会把两次的**合并起来吗?(先投影,再投影。)

谈话:我们还可以把这张**再简化。表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对应)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让学生在书上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3、引导观察:从左往右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相对应,每本价钱(单价)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可以买几本,都要先算什么?

还可以怎样观察?从上往下,又发现了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钱数也要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四、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在书上填表,再解答。

2)展示两个学生填写的**及算式。

168÷6=28(毫米)28×15=420(毫米)504÷28=18(本)

3)提问: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你感觉这一题和前面的题相比难度怎样?(不易一下子看出如何列式)我们先选择有关条件和问题填表,再看看对解决问题会不会有帮助。

2)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课本上列表整理,再找一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填表,然后展示,校对。

3)谈话:接下去你打算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你会解答吗?

4)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56×6=336(元)336÷8=42(元)336÷48=7(个)

5)提问:列表整理后你感觉对解决问题有怎样的帮助?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简要地比较这两道题目在运用策略上的相同点(列表整理信息)以及解法上的不同点?第一题,因为要先求出一本字典的高度,所以要用除法;第二题要求出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所以它要先算乘法。

4、投篮比赛。

多**出示相关信息:

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60分。解决下面问题:

1)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五场比赛中姚明能得多少分?

2)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五、总结回顾,拓展策略。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呢?首先在问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不够清楚的情况下,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有关信息;其次,我们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以弄清应该先求什么,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呢?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列表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策略。我相信同学们只要肯动脑筋、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大家一定会想出更多更奇妙的策略!

六、布置作业。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第67页“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从条件入手18÷3=6(元)6×5=30(元)

从问题入手18÷3=6(元)42÷6=7(本)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教学设计。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 上册 第48 4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数学规律的寻觅发现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关系,并学会用解决一些类似的简单的实际问题。2 让学生...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 说课稿。官营小学吴跃龙。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32 34页 观察物体。2 教学目的 根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摆一摆 看一看的过程,继续 三视图 正面 上面 侧面 之间的相互转换...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 说课稿。维新学校 王春兰。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p52 55页 观察物体。苏教版实验教科书 数学 从二年级到四年级连续有序地安排了 观察物体 这一内容。二年级上册让学生辨认从前 后 左 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从正方体 ...